中國經濟增長在過去十年的大部分時間裡都在放緩,不過最近一系列不景氣的數據引發了新的擔憂。是什麼在令投資者緊張?中國又作出了怎樣的應對?
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的這些年,發達國家還在舔舐自己的傷口,於是中國就成了世界經濟增長的核心動力。
而現在,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增長速度是自1990年代初以來最慢。
中國的工業產出也處在2002年8月以來增長最慢的階段。2019年8月的工業生產指數同比增幅只有4.4%。
6月公布第二季度經濟數據之後幾星期,中國總理李克強表示,中國要保持高於6%的經濟增長率將會比較困難。
中國國內面臨的狀況,由美國牽頭的貿易戰,以及豬瘟等問題,全都成為中國經濟快速增長的阻力。

「中國的放緩正在成為一件大事,」牛津經濟學院的亞洲高級經濟學家Tommy Wu說。
「國內經濟的削弱和外部環境的惡化,包括全球經濟放緩、美中貿易關係緊張,都在中國的放緩當中有所體現。」
中國對全球經濟的重要性體現在從商品到機械等各個領域的巨大需求,因此中國經濟的任何下行跡象都有可能帶來廣泛的影響。
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的加利·霍夫鮑爾(Gary Hufbauer)估算,中國經濟增速每下降一個百分點,就很可能令全球經濟增長下降0.2個百分點。
漸進式的放緩
官方數據所描繪的,是越來越模糊的前景。
工業產出正在以2002年以來最慢的速度增長,零售業也在放慢。

中國出口在8月份也較一年前下降了1%,對美國出口更是急劇下降了16%——這是一個清晰的信號,顯示與美國的糾紛正在損害雙邊貿易。
在2000年代中期,中國的經濟增長就從兩位數的級別上跌了下來,不過較為近期的放緩則是相對漸進的過程。
中國經濟在第二季度的同比增長率為6.2%,較今年第一季度的6.4%有所下降,比2018年同期的6.6%降幅更大。
「中國的經濟增長並不是跳崖式的完全下跌,」匯豐銀行的亞洲經濟研究聯管主席範力民(Frederic Neumann)說。
「相反,其實還有很多增長的空間,」他指出,住宅建設和服務業的開支等都是可以考慮的領域。
刺激手段有效嗎?
中國政府在今年試圖通過減稅和採取加強金融體系流動性等手段來支持經濟。
但是,範力民說,這一次,政府在向企業和個人提供信貸和用行政手段刺激經濟時表現得「比較克制」。

他補充說,這是因為政府認為中國需要管控其金融體系中的風險,並且令近年信貸高速增長的熱度冷卻下來。
「中國當局並沒有顯示出要改變這個軌道的跡象……所以從很多方面來說,這是有計劃的,我們看到經濟增長有所削弱的數據,並不是意外。」範力民說。
長年以來,中國都非常依賴於基礎設施建設來刺激經濟。分析人士稱,北京繼續在這方面拓展的空間已經有限。
他們轉而選擇減稅,而Tommy Wu說,這種手段通常在刺激經濟增長方面不像基建那樣有效。 (相關報導: 科技冷戰》「貿易戰讓失業更糟,也不可能讓美國再偉大!」外資首席的警告,將會成真嗎? | 更多文章 )
他期待北京會採取更多財政和金融政策手段來刺激經濟,不過他擔心這樣可能並不足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