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解決勞動力萎縮和人口老化問題,中國政府從2016年鬆綁「一胎化政策」,推動「全面二孩」政策,鼓勵夫妻生第二胎。然而高昂的教育、醫療費用和層出不窮的毒奶粉、假疫苗新聞,卻讓許多父母卻步。「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13日刊出的報導訪問到幾名中國的年輕母親,她們感嘆光孩子的托兒所費用就會花掉一個月薪水,龐大經濟壓力讓多數的中產家庭都不願意再生第二胎。
Chinese couples can’t afford a second child, no matter what Beijing wants – CNN International https://t.co/7EcboxRiaR pic.twitter.com/6RUBLG1vMR
— Beijing Informer (@beijinginformer) 2019年2月13日
中國養兒到底多貴?
「兒子出生前,我想買多少化妝品、衣服都可以,現在我連買一件衣服都要猶豫半天。」蘇州的年輕媽媽陳慧娟(Chen Huijuan,音譯)是名高中老師,她與任職上海美商公司的丈夫月薪總和為人民幣2萬1000元(約新台幣9萬6000元),夫妻每年三分之一的收入都花在兩歲兒子身上,兒子每個月的托兒所費用高達人民幣5000元(約新台幣2萬2500元),等同於她一個月薪水,她感嘆絕對不會再生第二胎,「因為養一個小孩實在太貴了」。陳慧娟的難題反映了中國多數中產家庭在養育小孩時面臨的龐大經濟負擔,也是中國政府推動「全面二孩」政策。
一胎化踢鐵板 中國未富先老
國內勞動力萎縮與人口老化是中國政府現今最頭痛的問題,官方數據顯示,2017年逾60歲的人口已經超過2.4億人,佔總人口17%。2050年中國逾60歲人口將超過總人口三分之一,到達近4.8億人,中國政府擔心國內經濟還沒「富起來」,人口就先「老下去」。
2016年初,中國政府放寬實施長達40年的「一胎化政策」,然而結果卻不如預期。中國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中國2018年的人口成長明顯放緩,與過去相比,該年銳減了200萬名新生兒,僅有1500萬名嬰兒出生。2017年的研究顯示,超過五成的家庭沒意願生第二胎,其中育兒成本過高是主要原因。
一位住在北京的年輕母親孟芳(Meng Fan,音譯)表示,她和丈夫不想再生第二胎,因為實在無力撫養,然而她父母卻希望家中可以子孫滿堂。孟芳的5歲女兒不僅學古箏、滑雪還學潛水,即使費用高昂,夫妻倆還是希望能滿足女兒的興趣。

毒奶粉食安風暴 中國父母寧花大錢買心安

除了經濟壓力,食安和醫療問題也是讓中國父母不想再生的原因。中國的生活水準提升,但國人對國內產品的信任度卻下降,中國父母寧願花大錢買國外進口的產品給孩子。毒奶粉事件的陰影至今仍揮之不去,當時至少六名嬰兒死於毒奶粉,也導致數以萬計的嬰兒腎結石或泌尿道疾病,這讓中國父母更加不信任國內食品安全。陳慧娟也坦承,她從未買中國製的配方奶,通常都選擇進口奶粉給寶貝兒子。
中國教育花費高 父母怕小孩輸在起跑點
教育和娛樂費用也是養兒的重要花費。香港中文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學系副教授黎萬紅稱,中國家庭不停灌輸父母「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點」的重要性,從懷孕開始就要準備「學習型玩具」。由於中國升學壓力龐大,競爭激烈,中國父母為了讓小孩有更好的未來,把所有錢和資源都集中在唯一的小孩身上。香港大學中國教育研究助理教授王丹指出,1990年代前,多數人就讀學費便宜甚至免費的公立學校,但現在的教育成為一個「商機」。許多父母將小孩送至私立學校以獲取更高品質的教育,所以教育的成本也隨之上升。 (相關報導: 一胎化後遺症》紐約時報:中國已出現人口萎縮危機! | 更多文章 )

就怕孩子病 中國父母「塞紅包」給醫生,增加額外花費
中國醫療品質參差不齊,因此還有病人「塞紅包」給醫生的習慣,以確保自己能獲得妥善的醫療照顧。許多父母也擔心中國社會醫療保險不涵蓋重大疾病,因此另外為子女加保私人醫療保險。陳慧娟說,因為兒子兩歲前就有腸胃問題,每個月都要跑醫院。除了醫療費與還有給醫生的紅包,他們每年還需額外支付高達1萬5000人民幣(約合新台幣6萬8000元)的處方籤費用和私人醫療保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