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寧願像礦工在坑道挖礦一般小心、小步前進《梅克爾總理時代》書摘(2)

2021年7月15日,德國總理梅克爾作客白宮(AP)

梅克爾能夠在德國掌握政權,一些政治學家解釋:雖然梅克爾並不是有遠見的政治人物,在政治上也沒有強而有力的信念,但她卻因為努力處理眼前的政治日常事務,並且在面對危機時展現決定性的勇氣,因此算得上是二十一世紀最現代的女性政治人物之一。當代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英國的波普爾爵士(Karl Popper)對於梅克爾行事風格的詮釋是:無聊且令人沮喪。但波普爾也從社會學及政治學的角度,讚賞梅克爾這位科學家的自我批判和修正能力:她會根據嘗試錯誤的原則,一步一步往前推進,如果發現錯誤馬上修正。民主社會是透過選舉方式來進行錯誤的修正,梅克爾巧妙地運用民主制度的這個特點,抱著改錯的心態,讓自己一再地當選總理。 

例如當梅克爾接手大政的時候,德國整體的政治局勢變得益發複雜,以至於假如她想要擺脫前朝總理施若德提出的「二○一○年大議程」政策,將碰到無法計算的風險,況且年紀較大的人民幾乎無人會希望見到激進的改革方式。可是如果依照「二○一○年大議程」計畫行動,則有可能會在下次選舉失利,或者加深社會的兩極化。無論如何,風險都相當巨大。再加上全面改革還必須考慮到許多錯綜複雜的事務和責任問題,例如計畫是否符合憲法規定、會不會影響到各個聯邦的權利、會不會違背歐洲各國間的協議及國際間的協定等等。 

 

對於想要保住權力的女性政治人物,激進改革既不受青睞,也不保證成功

德國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AP)
德國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AP)

對於一位想要保住自己權力的女性政治人物來說,採取激進改革的路線既不受青睞,也不保證成功。她寧願像礦工在坑道挖礦一般小心、小步前進,有了穩固的措施後,再往前邁開下一小步。這種方法,專家稱之為路徑依賴,亦即不要破壞了將來為了求生而必須回頭時,可以使用的任何事物。在上位者如果驟然推出要求標準很高的新政策計畫,就會危害到自己,還會陷入複雜的失衡危機。 

上述的危機,在梅克爾這位自然科學家剛上任時就已經出現過了。當她以些微差距當上總理後,在二○○三年萊比錫黨大會上提出的經濟改革方案,經過黨團與社民黨協商後隨即改弦易轍,原先計畫降稅和徹底改革健保制度,現在卻反而將增值稅提高三個百分點,另外健保制度只勉強做了微幅改革。 

其實出發點很清楚:基民黨及社民黨都想要把健保制度推上改革之路,因此基民黨╱基社黨聯盟在選舉時提出了改革健保制度的政見,即健保保費必須要統一。可是社民黨卻提出:已經擁有私人保險的人民,也應納入健保範圍的保護之內。總之這是一種政策實驗,而且基本上一開始就確定:不可能推動健保制度的大幅改變,可以的話只是盡量微幅的改變就好。  (相關報導: 閻紀宇專欄:走進「後梅克爾時代」的德國,在混沌與惶恐之中尋找新領袖、摸索新方向 更多文章

梅克爾從中學習了道理,二○○五年之後的競選策略就不再向選民提出激進、大幅度的改革方針。二○一三年的競選口號竟然是「您認識我」(Siekennenmich),這使得老一輩的選民不禁聯想到戰後西德首位總理阿德諾(Konrad Adenauer)在一九五七年提倡的「別當試驗品」運動(Keine-Experimente-Kampagne)。如同阿德諾一樣,梅克爾從此接連執政,並且走上了權力的高峰。但梅克爾和阿德諾不同之處在於,她面臨著更多堆積如山的規定、傳統和慣例包袱,而她也決定不再碰觸這些包袱。也因為這個緣故,她變成了懦弱的典範:遇到非解決不可的問題才出手解決。這是她處理政治日常事務的守則。前英國首相邱吉爾曾悟出一個道理:「千萬別浪費每一場危機。」而梅克爾則為這種政治上的極端狀況,添加了當代的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