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春山觀點:梅克爾為德國留下了什麼?

梅克爾宣布不續任德國總理之後的大選,讓德國政壇頗有版圖重組意味。(資料照,美聯社)

德國聯邦議院9月26日舉行大選,由於現任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不再尋求連任,因此各方更加激烈角逐。

結果出爐後,得票率居首的是「社會民主黨」(社民黨,SPD)的25.7%;緊追其後的是現任總理梅克爾所屬的「基督教民主黨聯盟」(CDU)和「基督教社會聯盟」(CSU)合組的「聯盟黨」,獲得24.1%選票;排名第三的是「綠黨」(Die Grune),得票率14.8%;位居第四的是「自由民主黨」(自民黨,FDP)得票率11.5%。

小黨扮演扮演舉足輕重「造王者」角色

由於前二名政黨得票率差距甚微,皆都未超過30%,意味選後德國又將出現跨黨派聯合政府。目前「社民黨」領袖、財政部長蕭茲(Olaf Scholz)和梅克爾的接班人「聯盟黨」領袖拉謝特(Armin Laschet),都表達了執政的意願,但鹿死誰手尚不得而知,須經過一段合縱連橫的過程。

一般認為,最後可能出現2種排列組合:一是代表紅、綠、黃三色,由「社民黨」、「綠黨」和「自民黨」組成的「紅綠燈聯盟」;另一則是由兩小黨與代表黑色的「聯盟黨」聯手,組成「牙買加聯盟」(牙買加國旗顏色為黃、綠、黑)。但無論最終由誰勝出,「綠黨」和「自民黨」都將扮演舉足輕重的「造王者」(kingmaker)角色。

德國選後政局塵埃未定,但外界已高度關注新政府的外交動向。梅克爾領導德國將近16年,被視為歐洲最穩健的一位政治領袖。在她執政期間,德國不僅是歐洲最大經濟體,並在政治上扮演歐盟「領頭羊」的角色,尤其在中美關係日趨緊張的時刻,德國左右逢源,成為這兩個強權競相拉攏的對象。

德國是美國在歐洲的重要盟友,雙方擁有價值、安全和貿易的「三重」夥伴關係。美國前總統小布希(George W. Bush)曾形容梅克爾是一個獨具特色的「美國夢」,「一位在共產主義非自由環境中長大的女性,成功登上了自由世界的頂峰。」

但美前總統川普(Donald Trump)不重視盟國關係,執政時期採取一連串的「退群」行動,迫使德國調整對美政策。華府智庫「布魯金斯研究所」(Brookings Institution)資深研究員史特岑穆勒(Constanze Stelzenmuller)曾投書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指出:「川普恣意妄為的敵意,迫使德國審視過度仰賴美國的缺陷。」

德國面對新的美中對抗情勢

另一方面,中共則將梅克爾視為好友。中共官媒《新華社》評論指出:「梅克爾在外交上理性務實,她倡導多邊主義、反對衝突對抗,致力於推動德國和歐洲對中友好交往和務實合作」,這些都符合中共的外交立場。 (相關報導: 風評:玉山誤植是笑話,「限制性關係標」事大 更多文章

梅克爾任內訪問中國大陸12次,足跡遍及大江南北,且執政期間德中貿易額顯著成長,到去(2020)年中國已連續第五年成為德國最大貿易夥伴,雙邊貿易額近2,130億歐元。值得注意的是,在去年美國大選結果未明時,梅克爾即與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合力推動「中歐投資協定」。

2021年9月26日,德國聯邦議會選舉,梅克爾與黨內接班人拉謝特(AP)
2021年9月26日,德國聯邦議會選舉,梅克爾與黨內接班人拉謝特。(資料照,美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