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多少都有叫外送的經驗,下雨天、寒流日,那些懶得出門、又不想開伙,只想賴在家裡的時候,外送員成了最好的夥伴;這幾個月,新冠肺炎疫情席捲全球,民眾不敢出門吃飯,外送平台更加成為當紅炸子雞:外送員滿街跑,有時等個紅燈,前後左右都被外送平台的機車包夾,明顯感受得出近期業績成長。更有外送員表示,這兩周來,訂單數量成長4至5成。當疫情重傷經濟,外送生意反而大大受惠。
從餐飲到外送,整個用餐產業鏈被網路平台完全翻轉,不再仰賴店家獨立外送餐點,有了UberEats、foodpanda等外送服務,一打開app,餐廳選項一字排開,消費者不怕找不到餐廳、只怕選擇障礙、挑不完要吃什麼,也別擔心如何拿到手,由外送平台派遣的外送員,平均不到半小時,熱騰騰的食物就端到你手上。
外送平台夯!業績成長率高得嚇人?
我國最常見的兩家外送平台是「UberEats」和「foodpanda」,以前者為例,2019年Q4母公司Uber財務報表顯示,UberEats營收年成長達73%,反觀UberRides(載客服務)成長率只有20%。比起「共乘經濟」,外送平台成長更加顯著,是否暗示「載人」不再是Uber未來發展重點,「載食物」反倒更有潛力?
另一頭,foodpanda母公司Delivery Hero2019年Q3財報也指出,亞洲區營收較前一年增長了1倍之多,成長率高達103.9%。短短一年之內營收就翻倍。亞洲各地外送平台市場的潛力有多大,不言可喻。
根據東方線上消費市場研究調查結果,2019年12月台灣使用美食外送平台服務(包括UberEats、foodpanda與戶戶送)的消費者僅占全體28.8%;今年1月,比例上升至33.1%,在新冠肺炎蔓延的2月,比例已達創新高的35.6%。由28.8%成長至35.6%,只用了短短兩個時間,可見疫情推動外送平台的趨勢十分顯著。
UberEats爆發式成長,源自公司上市後急著轉虧為盈的壓力,但此舉也有副作用,華爾街日報指出,加入Uber已有六年時間的UberEats部門負責人德洛吉(Jason Droege)宣布離職;此外,公司為了盡早看到成果,已將印度事業賣給對手,且陸續退出維也納、韓國,以便聚焦在現階段已經領先的市場。
UBER宣布在美國與星巴克達成外送合作,但發展勢必受疫情衝擊(圖片來源:Jason Droege推特)
錢流進誰的口袋?
不過,錢到底流到誰的口袋?以每筆外送費平均40元為例,這筆錢自然不是全由外送員收取,一般來說,外送員每接一筆單,平均拿到70元左右,而外送平台會向合作餐廳收取餐點售價的3至4成作為費用。以一筆200元的餐點為例,平台可能向消費者收外送費40元,再向餐廳抽餐點費3成、也就是60元,平台這一筆訂單總收入100元,扣除外送員70元費用,最後平台到手的收入約在30元左右。
問題來了,被抽走高額費用,餐廳為什麼仍願意與平台合作?
餐廳知名度各有高低,越是知名的餐廳,外送平台越是願意「讓利」、力求透過這些名氣響亮的牌子吸引最多客源;唯有那些獨立、開設不久的小店面,餐點才會被平台收取高額費用。那麼對店家而言,與平台合作真的有利可圖嗎?
其實不少剛起步的小店面,願意與外送平台合作,並不是為了接訂單,而是為了行銷。將自己的品牌曝光在外送平台上,一方面來說也有打廣告之效,對新開的店家尤其有利。藉著平台,打開自己的知名度是許多獨立小店加入平台的主因。
除此之外,眼尖的消費者也會發現,有些餐廳一放到平台上,價格和店內食用就不一樣了!部分店家利用調漲外送餐點的策略,把一部分漲幅轉嫁給消費者。
至於原本就有外送服務的店家如麥當勞、必勝客與鬍鬚張等,則是基於穩定的外送人力網路,仍願意加入外送平台。畢竟有時店裡忙碌,企業可能為了少許外送訂單,還得在同一時段增聘員工;有了外送平台的協助,它們就能充分調度人力,讓外送平台解決人力不足的問題。
外送員是肥缺 月入高達12萬?!
截至2019年10月,台灣有超過4萬5千人從事外送員工作。他們總是使命必達,盡責地將餐點送到門口,隨著外送平台崛起,外送員也成了市容常見的一部分,在車陣中總能看到幾輛後座載著巨大保溫箱、顏色不同的外送機車。
曾有外送員在網站上公開薪資單,表示從事外送工作,月入竟能高達12萬!外送真的這麼好賺嗎?除了接單收入,外送員承接訂單量多寡,也可換得不同程度的獎金,也就是說,若接單總數愈多,收入與獎金便相應增加。
外送員可自行決定接單數量,若每天接單超過40筆,確實有機會達到月收入12萬。不過,如此一來每天工時勢必超過10小時,除了機車折舊,更沒有周休二日可言,等於諸多成本自行吸收。
就在國內連續出現外送員死亡車禍後,平台與外送員原訂「承攬契約」受到社會廣大矚目,也被勞動部認定為雙方應為「雇傭」關係。承攬契約與雇傭關係的差別是,在承攬契約下企業不需負擔勞、健保,若外送員工作時發生意外,外送員完全得不到來自平台的賠償。
新冠肺炎成轉機 未來可受勞基法保護?
對照國外,因應新冠肺炎疫情,美國UberEats擬定,若外送員因外送工作不幸遭受感染而需要隔離,公司願意負擔14天的帶薪假。不過,若要給予員工這項福利,Uber將不能再提出「承攬契約」,而是改以符合「勞動基準法」模式僱用勞工。
3月7日,Uber副總裁安德魯.麥唐諾(Andrew Macdonald)公開表示,他認為給予外送員帶薪病假是正確的決策。雖然詳細規則尚未制定,但承諾Uber將朝此方向發展。而我國外送平台是否跟進這項政策,提供外送員能有更完善的勞工制度與保護,值得期許。外送員究竟適用哪一種法律關係,顯然在各國都是一項勞權與科技創新的激烈角力。
業績暴漲,卻仍在賠錢!
UBER創辦人卡拉尼克(Travis Kalanick)(圖片來源:Wikipedia)
雖然各種數據皆顯示外送平台業績不斷上長,市場極具潛力。不過,要獲得穩定收益對平台其實非常不易。一來是每筆訂單平台能賺到的佔比不大,以上述一筆200元的訂單為例,平台只能拿到30元,而這30元還要用來開發店家、維護網站營運及客戶服務等經營項目,剩下真正能賺到的錢還有多少?
更不用說,外送平台絕不能滿足現狀,為了搶攻市佔率,往往打出免運費、優惠碼等促銷來吸引消費者,收入又再被剝一層皮,要賺錢實在不容易。去年,曾與UberEats、foodpanda並列外送平台三大巨頭、來自新加坡的Honest Bee,就因砸大錢行銷、人事成本太高等問題導致資金不足,最後退出台灣市場。可見外送平台並不如想像中容易存活,生存戰仍在「粉色熊貓頭」與「黑色吳柏毅」之間激烈競爭,這場戰爭最後的贏家會是誰?又或者是坐享漁翁之利、享受競爭下低廉運費的消費者呢?
最明顯的訊號或許是,被迫下台的UBER創辦人、大股東卡拉尼克(Travis Kalanick),已經在去年底出清手上價值27億美元的持股,徹底與這家公司告別,如果連創辦人都選擇退出,上市後股價腰斬的UBER究竟前景幾何?或許這一次,散戶和大戶的想法,還是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