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疾病的孩子,最怕被父母要求「正常一點」心理師:有時子女病況變糟,是家長的問題

很多孩子患上心理疾病,包括抑鬱症、強迫症、焦慮症,都與家庭的教育方式密切相關。(示意圖非本人/すしぱく@pakutaso)

昨天看到一位朋友的留言:我被診斷了心理疾病,但父母根本不管我,只會天天責怪我想太多。甚至懷疑我的診斷證明都是假的。又想起曾經看到一位母親的留言:兒子抑鬱了,我知道他需要關心,但我又根本不敢說話。不知道哪一句話說不定讓他更受刺激。

當孩子出現心理問題,父母到底該做什麼,到底怎樣才能幫到孩子,似乎一直是個大問題。所以今天我們和大家分享一位心理諮詢師的文章,看看父母在處理孩子心理問題時,有哪些誤解。

有位母親曾經問我:「我的孩子整天都躺在床上玩手機,我該怎麼幫助他?」

我問她:「你看到孩子這樣,是什麼心情?」

她說:「我生氣啊。他抑鬱症應該多去活動,整天躺在床上幹什麼?!」

我問:「那你看到他這樣,做了什麼呢?」

她說:「我說他,讓他下樓走走,他不聽,還和我吵架。」

相信這位母親所經歷過的,對於孩子患抑鬱症的父母來說並不陌生。我經常會收到家長的提問:「我的孩子有強迫症/焦慮症/抑鬱症,我該怎麼幫助他?」這個問題很難用幾句話甚至幾段話回答清楚,但我可以試試看,至少給關心這個問題的家長一些提示。

一、理解

首先,如果你想幫助你的孩子,必須先理解他。不管什麼心理症狀,都不是天上砸下來的不幸,偏巧砸到你家裡。很多孩子患上心理疾病,包括抑鬱症、強迫症、焦慮症,都與家庭的教育方式密切相關。有的家庭過度嚴苛地教育孩子,不允許孩子犯錯誤,一犯錯誤就責罵,會非常容易使孩子內化一種對自我嚴苛的態度,而這種極度的內在自我嚴苛,可以解釋非常多的強迫症症狀。

我有個12歲就患了強迫症的小患者Z,他的強迫症狀之一是反覆地塗改筆記和作業,這使他每天晚上要花很久去做作業,而且總是做不完。他之所以反覆塗改作業,是因為他總擔心自己寫錯,但即便他改了,也還是不放心,於是再改一遍,結果越改越糟糕。

他媽媽非常生氣,喝斥他別再修改作業,但是卻不清楚這些行為都是他的強迫症狀。孩子自己也非常苦惱,但覺得想要修改的衝動是那麼地自然又強烈,根本停不下來。

那他又是因為什麼家庭教育因素患上強迫症的呢?Z的媽媽和Z,分別和我講了他小時候的經歷。

媽媽是一名中學教師,對待學生非常嚴格,如果學生達不到她的要求就會訓斥學生。而她對自己的兒子更是如此。Z還沒上小學,就被媽媽要​​求學習小學課本、背古詩詞,沒有在規定時間內學會就得挨罵。Z上小學後成績比較好,但不是最好的,每一次考完試Z都非常緊張,因為媽媽會審問他為什麼沒有考得更好。

因此,從開始學習起,Z就緊張、擔心結果不好。他在小學6年裡逐漸形成了過度檢查的習慣,然而即便過度檢查也依然不能逃避媽媽的訓斥,因此過度檢查變得越來越嚴重,終於發展成了強迫症。

在了解了Z的症狀發展過程後,我對Z的媽媽進行了心理教育,給她講了Z發展出強迫症的原因,她的教育方式對Z強迫症狀的產生和維持起了怎樣的作用。媽媽非常後悔,並決定好好地學習心理學改變自己的教育方式。 (相關報導: 孩子四肢抖、甚至學狗叫,可能不只是「靜不下來」!99%台灣人不知道的妥瑞氏症真相 更多文章

但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家長會在孩子患病之後萌生出改變的願望,但有時他們會不切實際地期望自己一旦改變了對待孩子的方式,孩子的症狀就可以立刻消失不見了。這幾乎是不可能的。原因是孩子的症狀是多年的教育環境逐漸促成的,即便家長改變了教育方式,當孩子內在的人格已經形成了一些定式,就不是簡單地換環境可以改變的,還需要整個家庭和心理諮詢師長久的協作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