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偉彬觀點:中國的全球新敘事與中美媒體戰

美國總統川普要求駐美中國官媒裁減員額,中國回敬驅逐美媒記者。(美聯社)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快速蔓延,引發了巨大的混亂。即使是歐美髮達國家,其相較發達的醫療體系也在此次疫情衝擊下顯得混亂不堪。相較之下,由於時間差問題及中國政府的強力管制方式,目前疫情已經得到了基本控制,更多的新增確診病例來自境外輸入。

因此,中國大陸得以從1、2月份的慌亂中走出,通過外交活動與對外宣傳,重新塑造其全球敘事,一改此前世界各國對中國大陸的負面看法。

中國大陸的自信來自兩方面,一是中國大陸擁有至少是在中國行之有效的措施,能夠減緩病毒的傳播速度。這些措施與方法,即使未必完全能夠適用於其他國家,但也有值得參考借鑒之處。

第二則是中國大陸本來就是口罩、醫藥等物資的生產大國。新冠病毒的極強感染力,在短時間內極容易對當地醫療系統造成巨大負擔。一旦醫療體系負荷過生崩潰,疫情將迅速惡化。

因此,口罩、防護服以及呼吸機等設備,是各國急需用於應對疫情的。中國大陸在疫情爆發後不斷提升的產能,將有助於中國大陸鞏固其供應鏈,並對援助其他國家更好應對疫情。

目前,中國大陸先後向日本、韓國、伊朗、義大利、菲律賓、塞爾維亞等疫情嚴重的國家贈送了一批醫用口罩或呼吸機。此外,中國大陸還向伊朗、伊拉克、義大利和西班牙等國派遣了醫療隊援助抗疫,和他們交流、推廣中國大陸的防控做法與經驗。

武漢肺炎(新冠肺炎)重創義大利,中國紅十字會醫療志工馳援(AP)
武漢肺炎(新冠肺炎)重創義大利,中國紅十字會醫療志工馳援(AP)

這些外交活動,並通過媒體宣傳展開敘事,將有利於中國大陸樹立起其全球領導者的地位。作為對比,傳統扮演這一角色的美國,由於川普處理措施的不當,甚至無能,讓美國失去了展示其領導才能的機會。

只是令人不解的是,當中國大陸極力借此改變自身形象,塑造新的中國敘事之時,中美兩國卻在媒體領域對抗,進一步擴大雙方「戰場」。

2月19日,中國大陸官方曾宣佈吊銷《華爾街日報》三名駐北京記者的記者證,理由是對該報2月3日刊登一篇涉及疫情評論文章的「懲罰」,內容主要批評中國大陸政府應對新冠病毒傳播情況。

在此前一天,2月18日,美國國務院將新華社、中國環球電視網(CGTN)、中國國際廣播電台(CRI)、《中國日報》和《人民日報》海外版發行公司「美國海天發展」列為「外國使團」,要求這些機構向華府呈報在美僱員名單及資產。

3月2日,川普下令,要求除「美國海天發展」以外的上述四家中國大陸新聞機構縮減在美員工人數,從總計160人減至100人。中國外交部在聲明中形容美方此舉是「變相大量『驅逐』中方媒體記者」。

作為反制措施,3月18日,中國大陸宣佈將收回《紐約時報》、 《華爾街日報》、《華盛頓郵報》三家媒體部分記者證,相關人士將不得在中國大陸以及香港、澳門繼續從事記者工作。

如果說2月19日北京方面的舉動是對涉及疫情負面評論的媒體懲罰,那麼後續的做法,顯然就無關具體媒體的事項,純粹是和美國在媒體領域進行對抗。

這樣的做法是否有效、恰當,甚至對於中國大陸新的全球敘事是否有利,都值得商榷。 (相關報導: 風評:「口罩外交」與張上淳的兒子 更多文章

自上世紀以來,中國大陸領導人就一直有借助外國媒體,尤其是美國媒體向全球傳遞信息的傳統,從毛澤東到鄧小平、再到江澤民,都有通過記者的專訪來輸出其觀點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