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維觀點》解放軍亮劍,台灣如何應付兩岸軍事風險

2019中共國慶大閱兵,展現解放軍擁有的武器射程大幅提高、精準度大增,台灣應由此看出戰爭風險提高及安全政策問題。(資料照,美聯社)

今年天安門廣場的閱兵,是自中共建政70年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展出的自主研發項目最多,且展現大批「非正規」型武器,這些武器裝備,體現解放軍從1990年代開始發展的「超限戰」特色,而台灣在觀察此次閱兵過程中,能否體認到安全政策問題以及戰爭風險的增高,是未來政府必須面對的難題。

從劍指台灣到較勁美國

觀察近30年的天安門閱兵,我們從1999年、2009年、2019年三次閱兵來看,其性質與針對目的,已經有很大的差異。1999年天安門閱兵,是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後經濟成長下」所舉辦的第一次「現代化部隊意義」的閱兵,也是為了因應當年7月,李登輝提出「特殊國與國關係」後的首次「亮劍」,展出的新武器項目少、實驗性強,具備威脅能力的,是剛剛在1996年台海飛彈危機出現的東風-15型戰區彈道飛彈(TBM),以及99型戰車原型車、96型戰車原型車等新品,而空軍則展示了剛剛與俄羅斯交易、授權生產的Su-27型戰機。即使已出現能威懾到日本、關島的東風-31型洲際彈道飛彈,是否具備實戰能力也受質疑。從1999年閱兵的武器列隊觀察,目標明顯劍指台灣。

而2009年天安門閱兵,解放軍已在自製武器上獲得許多突破,尤其是二炮部隊(戰略飛彈部隊)引發世界注目。包括已改良的東風-31甲型洲際彈道飛彈、東風-21丙型中程彈道飛彈、長劍-10型陸射巡弋飛彈,以及鷹擊-62型艦射巡弋飛彈,解放軍展現了戰略軍力的迅速發展。而這些長程武器,最遠的東風-31甲型,已可威脅到夏威夷,北約、第二島鏈內的戰略目標,這是2009年閱兵最大特徵。其針對台灣的部分,僅有已經開始量產的99式主戰車、96式主戰車,05式兩棲突擊車、03式傘兵戰車、殲-10戰機等新裝備。這時對台「亮劍」,還是以傳統空降、登陸作戰為主,對台灣的威脅是傳統性軍事壓力。

而2019年的天安門閱兵,解放軍戰略目標已經有巨大改變。首次展出的東風-41型洲際彈道飛彈、巨浪-2型潛射彈道飛彈,其射程已經能涵蓋美國東岸,威懾美國全境。而讓美國軍事觀察家相當震撼的,是解放軍先於美軍提出了極超音速(Hypersonic)彈頭載具的東風17型彈道飛彈,此種飛彈完全是為了挑戰美國的飛彈防禦系統(NMD)而來,若其作戰性能真如坊間傳言一般,則美國在西太平洋地區的防禦系統都將形同虛設。故在閱兵結束之後二天,美軍立刻在太平洋馬紹爾群島展示一次攔截洲際彈道飛彈的反飛彈演習。其重要性不言可喻。 (相關報導: 觀點投書:一樣閱兵兩樣情 更多文章

2019十一大閱兵,東風-41洲際彈道飛彈。(美聯社)
中共在2019十一大閱兵展出東風-41型洲際彈道飛彈,其射程已經能涵蓋美國東岸。(資料照,美聯社)

而對台灣威懾部分,比重已大量地減輕。傳統威懾的主戰戰車、輕戰車、兩棲突擊車、傘兵戰車依舊,但對台具有立即威脅性、射程超過200公里至300公里的長程火箭,都是最新的對台「非對稱」武器。從今年的閱兵表現可看出,解放軍已突破1996年台海飛彈危機時的技術限制,僅能用戰區彈道飛彈來應付台灣——多樣性的陸射型、海射型與空射型巡弋飛彈,都已批量生產,且射程大幅提高,精準度大增,對台灣呈現壓倒性優勢。而其展示的戰略武器,又成為威懾美國、拒止美國介入台海衝突的戰場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