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兵不厭詐─正道與詭道:《華杉講透孫子兵法》選讀(1)

孫子兵法是兵書,也是領導統御之術。

計利以聽,乃為之勢,以佐其外。勢者,因利而制權也。兵者,詭道也。

華杉詳解

曹操注:「常法之外也。」

李筌注:「計利既定,乃乘形勢之變也,佐其外者,常法之外也。」

杜牧注:「計算利害,是軍事根本。利害已見聽用,然後於常法之外,更求兵勢,以助佐其事也。」

前面說了孫子的「計」,不是陰謀詭計、奇謀巧計,而是計算比較的計。不過孫子也不是不講陰謀詭計。「兵者,詭道也」,他下面就要開始講詭計了。

廟算的SWOT分析是根本,是基本面,「計利以聽」,就是算下來有勝算了,可以戰了。

「乃為之勢,以佐其外」,在基本面之外,常法之外,造勢以相佐。

勢是什麼呢?「因利而制權也。」

杜牧注:「夫勢者,不可先見,或因敵之害見我之利,或因敵之利見我之害,然後始可制權而取勝也。」

王皙注:「勢者,乘其變者也。」

所以「勢」,是形勢的勢,到了戰場上,根據形勢的變化,如何趨利避害,如何化不利為有利、相機行事,如何借勢,如何造勢。《孫子兵法》十三篇裡專門有《形篇》和《勢篇》,詳細講這個問題,是孫子思想的精華。

不能等待,是巨大的性格缺陷

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

華杉詳解

孫子在這裡一口氣講了十二條詭道,大多數詭道的出發點是造成對方的錯誤判斷,引誘對方失誤。

對方不上當,不失誤,怎麼辦呢?等待,跟他熬,派間諜,各種布置安排。總之,一定要等到平衡打破,勝算已見,才能出戰。

孫子的觀念是先勝後戰,不勝不戰。沒有勝算就等。

不能等待,是巨大的性格缺陷。總覺得要戰鬥才是英雄男子漢,不懂得等待是戰鬥的一部分,而且是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

《唐太宗李衛公問對》中記載,李世民說:「我讀古今兵書,發現關鍵就四個字,『多方以誤』,就是想盡各種辦法引對方誤判,做出錯誤舉動,把破綻露出來。」

李靖說:「對,打仗就像下棋,一著失誤,滿盤皆輸,撈都撈不回來。」

明皇幸蜀圖。(英文維基百科PericlesofAthens)
明皇幸蜀圖。(英文維基百科PericlesofAthens)

到了唐玄宗李隆基,就沒了他爺爺的智慧。安史之亂,哥舒翰鎮守潼關,死守不戰。李隆基急於平叛,下令哥舒翰出戰。由於之前玄宗已斬殺了他認為作戰不力的名將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知道出戰必敗,但不出戰必死不說,還得換一個大將來出戰,沒辦法,被逼率軍出關,結果二十萬大軍全軍覆沒,潼關失守,眼見長安不保,玄宗倉皇棄城逃往四川。

一戰而定是真名將

能而示之不能。

華杉詳解

張預曰:「實強而示之弱,實勇而示之怯,李牧敗匈奴,孫臏斬龐涓之類也。」

李牧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一,趙國將領。另外三位是白起、廉頗、王翦。

李牧駐守於代郡、雁門郡,以防匈奴。李牧優待兵士,嚴格訓練,頻繁偵察,但軍令就一條:不許出戰!膽敢出戰者一律斬首。

這免戰牌一掛就是好幾年。由於李牧把全部人縮入營壘,堅壁清野,匈奴來襲擾也都無功而返。 (相關報導: 觀點投書:中共對我國的伐謀、伐交、伐兵與攻城 更多文章

李牧幾年不戰,不光匈奴受不了,他自己的士兵都受不了,趙王也受不了了,認為李牧膽怯,把他撤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