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不統不獨」地位形成於韓戰之後,台灣被美國設定為「反共而不復國」。美國需要台灣獨立於中國,但也不希望進行法理上的獨立。中國的崛起卻改變台灣「不統不獨」的客觀條件。
在被詢及台灣主權地位時,社會主流意見總會很世故地表示「不統不獨」,久而久之,「不統不獨」、「維持現狀」似乎成為台灣安全的代名詞。這導致今日政治人物帶領風向,鼓吹統獨是虛假命題,甚至於挖空心思,尋找各種文字迷霧來閃避台灣主權問題。
事實上,台灣的不統不獨是立基在特定的地緣政治經濟結構,隨著這個結構逐漸消失,不統不獨的條件早已不復存在。
「不統不獨」是冷戰的產物
台灣的不統不獨地位形成於韓戰之後,韓戰將美國的東亞政策推向建立一個足以圍堵共產勢力的資本主義陣營。美國稱呼這個冷戰圍堵的策略為大新月灣戰略(Grand Crescent),但實際上就是美國的大東亞共榮圈。
為了支撐這個軍事架構的物質基礎,美國透過日本將戰前的大東亞共榮圈網絡重新啟動。在一個最理想的狀況下,東亞各國要建立起繁榮的資本主義經濟體,不但在經濟上能夠自給自足,以減輕美國的經濟與軍事援助負擔,而且在日後還可以轉化為接受美國投資的國際加工基地。
美國提供技術、資本、原物料與需求市場,吸收東亞反共國家日漸復興的生產能力,從而拉動這些國家高速的經濟成長,形成所謂「雁飛行發展秩序」,或者說四小龍模式。日本與四小龍的經濟日益繁榮,但軍事安全上卻必須依賴美國,也因此東亞資本主義國家的外交路線牢牢掌握在美國手中。
這是一個霸權國家基於明確地緣政治利益所制定的經濟發展模式,所以不是經濟自由主義,而是經濟民族主義,才是決定東亞四小龍在一九八○年代之前的「經濟奇蹟」。
在這個冷戰結構下,台灣被美國設定為「反共而不復國」。美國需要台灣獨立於中國之外,以「自由中國」箝制「共產中國」,但美國也不希望中華民國進行法理上的獨立,因為與中國的對抗升級有可能會引發與蘇聯的核子戰爭。因為強權的僵持,台灣的國家地位被設定在事實上(de facto)獨立,但法理上(de jure)不被允許獨立的不統不獨。這是一個被強權操弄,無視於住民自決的典型國際現實主義政治。
中國崛起的過程是一個專制的黨國資本主義嫁接上香港與台灣的製造業資本,以美國為最終市場,透過國家補貼,吸收與山寨外國技術,繁衍出紅色供應鏈的後進追趕發展。
已經無法維持的「現狀」
與雁行國家不同的是,中國在軍事上是獨立於美國的。隨著中國財富的累積,「持劍經商」的走出去戰略開始改變過去的地緣政治經濟條件。從釣魚台主權、台海共管到南海九段線,中國崛起是一個利用經濟自由主義,把經濟民族主義推至極限的弔詭發展。
這個侵略性經濟民族主義如今終於引發美國的反制,美國試圖通過關稅懲罰重組全球供應鏈,逆轉中國外需成長,並加重它的金融槓桿負擔。中美貿易戰就是一場以美國為首,全面圍堵中國的霸權之戰。 (相關報導: 對中國「照本宣科」不被台灣人接受?柯文哲:撿到槍很容易,但要小心自爆 | 更多文章 )
面對改變中的國際局勢,右翼台獨至今仍然希望執行蔣經國的經貿外交,以經濟影響力轉換為政治影響力。但九○年台灣國內生產毛額(GDP)是中國四三%,二○一六年則已下降到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