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京現象》中國「主旋律」電影盛行,粗製濫造「投機性」埋藏隱憂

2018-12-05 吳京主演、導演的電影《戰狼2》海報。(取自北京文化網站)

中國「十·一」國慶假期是傳統的電影黃金檔期。在今年的這個黃金周,兩部宣傳民族主義精神的電影——《長津湖》與《我和我的父輩》,成為最為賣座的電影。除了都是「主旋律」電影之外,兩部作品還有一個共同之處:關鍵角色都是由演員吳京扮演。

吳京,這位「200億」 (票房)演員今年47歲,數年前,因參演數部充滿「愛國正能量」的「戰狼」電影受到關注。在《長津湖》中,他飾演的是在朝鮮戰爭中一名帶領部隊與美國士兵作戰的中國軍官,最後為執行任務被凍死在他鄉,在其自導自演的《我和我的父輩》影片的第一個單元,他扮演了抗日戰爭中的一名騎兵團團長,最後面臨兒子在戰爭中犧牲的結局。

能在兩部賣座「主旋律」電影作擔綱重任,這充分顯示了他在當今中國電影界炙手可熱的地位。但在民族主義風氣盛行之下,吳京和「主旋律」電影的「一枝獨秀」,反映了高壓政治環境與嚴格的審查制度下這個國家的電影越加要服從並於政治宣傳的這一現實和投機性。

「吳京大概是現在最能把握中國政治脈絡的電影演員之一,」英國諾丁漢大學當代東亞研究文化中心主任包宏偉副教授表示。「這也使得他成為中國電影界當前力推的演員之一。」

主旋律電影《長津湖》是今年中國國慶黃金檔的票房冠軍。
getty images
主旋律電影《長津湖》是今年中國國慶黃金檔的票房冠軍。

與「戰狼」一起崛起

吳京1995年出道,但在《戰狼》系列之前,吳京只是個「功夫明星」,在業界絶對算不上一線。他曾在電視節目上表示,在拍《戰狼》系列之前,由於無法籌集到投資,他甚至需要抵押自己的房產為影片獲得資金。

但在自導自演的這兩部《戰狼》電影名聲大噪之後,一系列變化隨之而來。2015年,首部《戰狼》影片上映,這部聚焦中國特種部隊作戰的作品最終以5億餘元成為當年票房「黑馬」,成為鮮有賣座的「主旋律」電影中的一部。而兩年後推出的《戰狼2》票房收入達56.94億元人民幣,至今仍佔據中國內地票房排行榜冠軍位置。

《戰狼》的成功為吳京帶來了前所未有的事業高峰。不僅《戰狼2》得到官方首肯,代表當年中國電影角逐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項,他個人也在2018年獲得了內地電影界三大獎項中的兩項影帝殊榮。

由此,他告別以往的武打及反派角色,主演的影片均為「主旋律」電影,塑造的也都是強悍、精壯的愛國「英雄」形象。

在最近這輪「主旋律」電影興盛之風中,吳京成為了代表人物,也是絶對的票房保證。根據統計,吳京已經成為內地首位主演影片票房突破240億元人民幣的演員。

連前國際武大明星成龍都在本月接受採訪時表示,「我花了幾十年籌集到200多億的票房,他四部戲就兩百多億」。

吳京先生及其團隊沒有對BBC中文通過微博發出的採訪邀請進行回復。

「時代造就」

分析人士認為,吳京得以在短短幾年間佔據影壇重要地位,很大程度上是由於他與近年來官方推動的意識形態宣傳與民族主義崛起互相成就。「『英雄』和『戰狼』是時代造就的,」包宏偉表示。

自2012年習近平提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以來,從官方到民間,中國推動愛國「正能量」的熱情一直在持續。 (相關報導: 「看這部電影是一種愛國的責任」票房擊敗007和漫威的中國主旋律電影:《長津湖》 更多文章

吳京的「主旋律」影片便迎合了中國國人的愛國情結。他本人曾在接受內地網絡訪談節目《局面》採訪時表示,《戰狼2》表達的是他「愛國」的價值觀。「你沒有國家的強大,你個人再強大有什麼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