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參眾兩院日前通過《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Hong Kong Human Rights and Democracy Act),並已送交白宮,正等待川普總統決定是否大筆一揮,簽署成為法律。就在這個敏感時刻,前美國國務卿季辛吉(Henry Kissinger)走訪中國大陸,並和中共領導人習近平見了面。習近平讚賞季辛吉對中美關係發展做出的貢獻,強調雙方應就戰略性問題加強溝通,避免誤解誤判,增進相互瞭解。季辛吉是當年中美「關係正常化」的推手,退休後多次往來太平洋兩岸,被中共視為一名「老朋友、好朋友」。然而季辛吉此次停留大陸期間公開表示,中美之間持續的貿易爭端,可能會引發一場真正的戰爭。他認為,貿易協商只是中美就香港局勢等衝突,進行更實質談判的「替代品」。季辛吉警告,衝突可能會失控,加上「今天的武器打擊力更強」,所以情勢比引發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的危機更為嚴重。季辛吉是外交談判的老手,他的警告不應被視為杞人憂天。以香港問題為例,前美國在台協會(AIT)理事主席、現任華府智庫「布魯金斯學會」(Brookings Institution)資深研究員卜睿哲(Richard Bush)在談到《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時表示,法案實際效益比香港示威者所想像的來得小,但比北京想像中來得大,故可能有導致誤解與過度反應的危險。他指出,法案的通過可能會讓一些示威者誤認,美國會支持香港到底;與此同時,若北京過度解讀法案效益及內容,並因此決定不與美國簽署「第一階段」貿易協議,這就會是不好的結果。

另一方面,過度解讀《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對中共行動的制約能力,也會造成誤判。不可否認,如果川普簽署這項法案,將使香港的自治情況,受到更加嚴密的檢視。因為美國國會1992年通過的《美國-香港政策法》(United States-Hong Kong Policy Act),其中為香港在貿易、運輸等領域提供特別待遇,使香港與中國大陸有所區別;而美國總統若認定香港的自治程度不足,可頒布行政命令,暫停香港特別待遇地位。因此,《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可視為《美國-香港政策法》的加強版,讓香港的地位可能遽然降至中國大陸的一個普通港口,使香港不再是中國大陸對外的重要窗口,不能幫助中共引進所需的資金和技術。以2018年來說,中共71%外資來自香港的國際資金;而近期香港交易所的一份報告指出,2018年陸企在香港集資高達350億美元,創十一年新高。香港的地位是否不可取代?這是觀察北京行動不能忽視的問題。 (相關報導: 宋承恩專欄:啟動國際人權調查港警暴力 | 更多文章 )
僅管「反送中」運動帶給北京相當大的麻煩,輕重回應皆難拿捏,但目前看來,中共仍然希望維持香港的「特殊金融地位」。然而,習近平卻又公開聲稱,香港動亂已嚴重挑戰「一國兩制」原則底線,因此一般認為,中共不會以犧牲主權為代價,換取在香港的經濟利益。回顧過往,中共建政以來參與的歷次對外戰爭,都和主權有關,為維護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中共不惜以小搏大,甚至只是要給對方一點教訓,就會輕啟戰端。此外,中美可能因「修昔底德陷阱」而產生重大誤判。習近平說「今日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在中國大陸就有學者認為,中國和平崛起造成中美力量的消長,是其中最大的變數。前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於今年5月21日,在《聯合早報》撰文表示,世界各國和美國本身皆有關於「美國衰落」的討論;但他認為,目前美國仍然擁有全球最大的市場、最先進的技術、最強大的創新能力,以及無可替代的美元霸權。此外,美國的勞動生產力在所有大經濟體中仍然是最高的,自由市場和強大的民間力量使美國修復危機的能力仍然強大。單就經濟而言,鄭永年認為沒有任何跡象指向美國的長期衰落。軍事更不用說,其他國家的軍事預算可說只是美國預算的很小一部分,沒有國家能夠與美國抗衡。鄭永年強調,不管喜歡美國與否,人們都必須對美國做客觀的評價,否則會造成錯誤的決策,導致災難性的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