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光本本做豆腐 豆腐的世界觀

天光本本做豆腐 豆腐的世界觀

文/高琹雯

豆腐,是簡白乾淨的畫布,也是軟嫩彈潤的海綿,可以馴染五顏六色,也可以汲取酸甜苦辣。豆腐的身世也差不多如此,它誕生於中國,遠渡至歐美,現身於各色人種的餐桌上,展現千姿百態。豆腐的前世今生為何?它是如何由東亞的代表性食材,演化為橫跨東西文化的日常食品?

中國:豆腐之誕生

一般咸認豆腐誕生於中國,然其源起有四種說法:一、漢朝淮南王劉安所發明(西元前二世紀);二、「意外凝結說」:中國北方不知名的人士無意間發現黃豆湯加入未精製的海鹽會凝結(西元七世紀);三、「印度傳入說」:豆腐的製作原理是由印度的製酪部落或佛教僧侶傳入中國;四、「蒙古傳入說」:蒙古的製酪技術及乳製品傳入中國,中國人沿用於豆乳上而製成豆腐。

前二種說法預設豆腐凝結的方法起源於中國;後二種說法認為過去中國人豢養牛羊以取乳的情況並不普遍,因此最初可能不熟悉凝乳步驟,而是向南方的印度人或北方的蒙古人學習而來。

究竟何說為是?《豆腐之書》(The Book of Tofu)的作者William Shurtleff與Akiko Aoyagi指出,雖然第一說最廣為流傳,此說卻最不可靠,因為由劉安召集賓客執筆、自己修訂的《淮南子》,並無隻字片語提及豆腐;史籍上首度出現「豆腐」一詞的《清異錄》(西元十世紀),亦未提及劉安,且相距劉安生存的西漢已超過一千年。劉安是一個出色的統治者與學者,對於煉金術、道家思想都頗有研究,將豆腐之發明歸功於他,很可能只是後人的錦上添花(朱熹即有一詩《豆腐》將豆腐之製作與劉安連結在一塊)。

日本的飲食學者篠田統,曾對豆腐的身世進行調查,「蒙古傳入說」即為他所提出。依據他的研究,中國北方遊牧民族在西元四世紀至七世紀間南移至中國,同時帶來凝乳技術與酸乳製品。蒙古人稱其酸奶製品為「rufu」(讀音),中國人便賦予「乳腐」一詞,「乳」表示奶製品,「腐」意指腐敗,一方面有貶低蠻邦之意,二方面卻也貼切形容了發酵的味道。「乳腐」一詞最早出現於隋代,中國人後來把凝乳技術沿用到豆奶上;篠田統指出,大概在唐代中期後,中國人就開始製作豆腐。

最早記載豆腐的著作《清異錄》,其中提到青陽丞時戢「潔己勤民,肉味不給,日市豆腐數個」,而當地百姓「呼豆腐為小宰羊」,顯見在五代宋初,豆腐已被廣泛食用,比小羔羊還便宜;篠田統據此認為,宋代初期豆腐已普及至中國各地。

在《清異錄》後,有關豆腐的記載就多如牛毛了。蘇東坡有一首《蜜酒歌》說「煮豆為乳脂為酥」,乳脂是豆腐的別名;李時珍所著《本草綱目》,有一整個章節談論豆腐;袁枚的《隨園食單》自然少不了豆腐,如其友程立方所烹的一道,「其腐兩面黄干,無絲毫滷汁,微有車螯鲜味。然盤中並無車螯及他砸物也」,頗引人遐想。

日本:精緻東洋面貌

日本是另一個豆腐食用大國,其製作豆腐的技術應是由中國傳入。

依據《豆腐之書》,西元八世紀至十二世紀,中國與日本的佛教僧侶不斷往來中、日二地,豆腐很有可能「經由與中國有文化和經濟交流的日本上流社會人士、王公貴族和神職人員而傳入日本」,然其確切時間卻不得而知。 由於豆腐首次書面記載出現於1182年,中國在950年《清異錄》前亦無豆腐之記錄,一些日本學者包括篠田統即據此推論,豆腐應是於900年至1100年之間由中國傳入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