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日武觀點:經濟韌性?徒有空言毫無配套的願景!

總統蔡英文於今年國慶的演說「堅韌之島,韌性國家」這個總願景,卻把一大堆「子願景」當成行動計畫,而且還包括好幾項已經破滅的短期子願景。(資料照,柯承惠攝)

我知道歷任總統在節慶時發布的文告或演說,基本上都是由幕後的文膽捉刀,因此從來沒有仔細看或仔細聽,但今年國慶的總統演說,我確實從頭到尾讀過全文。結果呢?心中一片茫然,不知道這篇演說在搞什麼飛機!

商管領域有個共識:偉大的領導者不論是來自於天生地養,還是取決於後天的學習訓練,但至少要展現出適當的言行,才有可能獲得眾人的肯定,其中固然可以藉由個人特質或奇思妙想打造出若干捷徑,但提出一個能夠吸引眾人的願景(vision),以及一套切實可行、可望藉以實現願景的行動計畫(action plan),絕對是不可或缺、繞不過去的一環。

我很佩服那些幕後文膽,因為他們居然有勇氣拿「韌性」當主題。我自認學習認真,但迄今仍然深埋在眾多防疫、經濟、和民主韌性的相關文獻當中,暫時迷途而摸不著頭緒,而這些文膽卻已經提出「堅韌之島,韌性國家」的總願景,並且端出「4大韌性」菜單,涵蓋了經濟產業、社會安全、民主體制、和國防戰力這4個層面。

經濟韌性…那是什麼東西?

本文只討論我比較熟悉的經濟產業這一塊,但在此之前必須簡單解釋「韌性」一詞。簡單的說,韌性(resilience)是指「恢復到原有正常狀態的能力」,乍看之下就是物體的「彈性」或生物的「適應力」。然而,使用resilience這個英文字時,通常也把「堅固程度」包含在內,例如鋼鐵的「寧折不彎」,植物的「欺霜傲雪」,和人類的「不屈不撓」等,因此更適當的譯名是「堅韌性」。

相對的,若是像玻璃那樣一碰就碎,或者像濕麵條那樣,拉長或壓扁後就幾乎不可能自動回復原狀,那麼就可能改用「脆弱性(vulnerability)」一詞──至少在經濟堅韌性這個議題當中,學者專家經常會同時提到堅韌性與脆弱性。

經濟堅韌性一詞至少在50年前就已經誕生,用來代表經濟體系對抗或吸收災難與損失的能力,其中包括災損後的恢復速度,以及面臨災損之際受到不利影響的程度。至於在經濟體系的界定上,則可以針對特定企業/機構、特定產業、特定省市/州郡、或特定國家/地區來進行評估──銀行業的「壓力測試」和一般企業的「現金流量敏感性分析」,都可以視為特定的經濟堅韌性評估方法。

因此,拿出最基本的算術常識,每個人都可以自行評估特定對象的經濟堅韌性。例如,新冠疫情爆發第1年,全球經濟成長率呈現負值,而台灣仍然維持3.36%的成長,代表台灣的經濟堅韌性高於其他大部分國家或地區。然後可以用相同的方法評估其他國家/地區的經濟堅韌性,並進行跨國比較。 (相關報導: 韓媒讚嘆「台灣經濟用飛的」!IMF預估人均GDP將超越日韓,稱霸東亞躍居第一 更多文章

難題在於,從個別企業到整個國家/地區,都分別有許多重要的經濟績效指標,我們應該如何抉擇?例如,學界提出的平衡計分卡(balanced scorecard),將企業經營績效區分為財務、顧客、內部流程、和創新與學習這4個面向,每個面向當中都有若干個重要指標,試問如何選出最重要的1個指標,或若干個指標構成的組合,如何證明自己所選擇的就是「可能的最佳抉擇」,如何確認選取的指標背後可能有哪些影響因素,如何確認這些潛在影響因素的相對重要性,以及如何用政策來改變特定的潛在影響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