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只有窮人跟男人才會家暴! 美國犯罪學家指出五個家暴迷思

家暴、情侶、打架、傷害。(取自dualdflipflop@flickr)

美國白宮秘書波特幕僚索倫森年初先後遭到前妻指控家暴,兩位受過良好教育,備受長官青睞的政治人物,在家中居然是施暴者,令外界驚愕不已。曾訓練專業人員接聽家暴防治專線的美國犯罪學專家派斯納日前投書《華盛頓郵報》,指出在2001年到2002年間,遭現任或前任男性伴侶殺害的女性,比當年在阿富汗戰爭中戰死的軍人多了45%。家暴案件頻仍,但人們對這類犯罪卻充滿迷思。

美國總統川普親信波特(Rob Porter,中)被傳出家暴(AP)
美國總統川普親信波特(Rob Porter,中)被傳出家暴(AP)

迷思一:只有肢體暴力才算家暴

派斯納(Susan R. Paisner)指出,由於關於家暴的報導多半都著重於肢體虐待的部分,使受到言語或情緒虐待的受害者,往往不會意識到自己的處境就算遭到家暴。以英國媒體《赫芬頓郵報》(HuffPost)一篇名為「我不知道我被家暴了。因為我的男友不曾打過我」的文章為例,文章中的男友,便是透過「頭撞磁磚牆、揍牆壁,或說自己不值得活著」等方式來控制女友。

這就是為什麼美國司法部及家暴專線在協助家暴受害者時,都會說家暴是由「一連串的元素」所組成。除了肢體、言語及性虐待之外,舉凡孤立、強迫、跟蹤、情緒勒索、損害財物,甚至是傷害寵物等等,都已被列入「家暴」的範疇。

家暴、情侶、打架、傷害。(取自dualdflipflop@flickr)
家暴、情侶、打架、傷害。(取自dualdflipflop@flickr)

迷思二:施暴者都是男性

人們對於家暴施暴者與受害者的性別想像,往往非常單一。派斯納以一篇2001年發表在《鹽湖論壇報》(Salt Lake Tribune)上的文章為例。一位男性工程師遭醫師妻子虐打,打電話到家暴中心求救時,對方竟然回答:「我們是來幫助女性的,不知道要跟男性說些什麼。」芝加哥散文作家貝克喬丹(Skylar Baker-Jordan)去年也寫道:「當我被前男友攻擊時,我的朋友,尤其是男性友人,把這樣的行為解釋成是『男性之間的打鬧』。當我在尋求支持的時候,他們竟然感到不適,還要我拿出『男子氣概』。」

多數人們不知道的是,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的數據顯示,美國每7位男性之中,就有一位曾經遭受親密伴侶在肢體上的虐待,更有29%的異性戀男子曾經遭到伴侶強暴、肢體暴力或跟蹤。而男同志中,則有16.4%曾遭親密伴侶以拳頭或硬物重擊、毆打等方式,施加重度肢體暴力。

派斯納寫道,從2008年,加州法院承認男性應與女性相同,受到家暴防治中心的保護,到2015年,阿堪薩斯州(Arkansas)開設了全美第一間專為男性所設的家暴防治中心,男性家暴受害者的需要也逐漸受到重視。

迷思三:窮人跟教育程度低的人才會家暴

只有傻子才會遭到家暴嗎?不。去年3月,一位男性以曲棍球棒毆打妻子,甚至強迫妻子喝漂白水,而法官竟因受害者是「一位聰明的女性」,有足夠的能力保護自己,而判丈夫緩刑。派斯納指出,甚至連一位社會學家,都曾在HBO 2014年拍攝的一部紀錄片中說道:「就我的認知,家暴只會發生在貧窮,且教育程度不高的人身上。律師、醫生和教授則不會打他們的妻小。」 (相關報導: 「他用菸蒂燙我的手掌、半夜推我去撞牆、開車輾過我的腳」川普白宮幕僚再傳家暴醜聞 火速辭職 更多文章

派斯納表示,家暴是一種後天學習而來的行為,而不是一種家族遺傳疾病。施暴者往往可以控制自己的行為,什麼時候施暴,及對誰施暴,他們並不會毆打自己的上司。許多家暴者在外都表現得相當迷人、體貼,在家卻像變了一個人。

美國總統川普的幕僚索倫森(David Sorensen)遭前妻指控家暴(YouTube)
美國白宮文膽索倫森(David Sorensen)遭前妻指控家暴(You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