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捷克智庫主任楊雅嚳》歐洲對台灣應採「立陶宛模式」?他推薦奉行「一台政策」

2021年11月,台灣駐立陶宛代表處正式掛牌(外交部)

捷克智庫「歐洲安全政策觀點中心」決定今年下半年來到台灣開設辦事處,並成為第一個在台設處的歐洲國安智庫,智庫主任楊雅嚳11月下旬接受《風傳媒》專訪

近期,歐洲各國與台灣外交互動頻繁,「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掛牌,歐盟無視中國強烈抗議、表態力挺立陶宛。一年前,這些事情都不太可能發生。去年12月,歐盟與中國簽署醞釀多年的《中歐全面投資協定》(CAI),在今年5月該協定遭到歐洲議會(European Parliament)凍結以前,北京一度將其視為地緣政治勝仗。

這一切都反映出歐盟對台灣立場出現積極變化,北京強硬的外交和軍事政策使西方政府疏遠,但歐洲國家是否會跟隨「立陶宛模式」改善與台灣的關係?

「歐洲安全政策觀點中心」(EVC)主任楊雅嚳(Jakub Janda)認為,歐洲國家不可能坐視中國政府發出的威脅和恐嚇,大多數歐洲國家正在慢慢轉向,捷克、斯洛伐克也將緩慢跟進,「立陶宛政府非常明確、很有原則且勇敢,這將為其他歐洲國家打開大門。」他也建議,歐洲國家可以同時奉行「一中」政策與「一台」政策,擴大與台灣的交往。

歐盟對台立場的轉變在哪裡?

楊雅嚳分析,歐盟對台立場的轉變,主要發生於三個層面:首先,在國家安全層面,歐洲國安機構已經很了解中國帶來何種威脅,也知道跟台灣合作有助於解決問題;其次,一些歐盟成員國逐漸成為台灣的民主夥伴;第三,歐洲議會議員普遍支持台灣民主,該機構實際上對歐盟外交政策擁有強大的發言權。

「歐洲議會對台灣的立場相當一致,基本上,所有政治團體都支持,除了一小撮人例外」,他舉例,歐洲議會10月下旬以壓倒性票數通過呼籲歐盟提升與台灣關係的報告,11月初更史無前例地派出官方代表團訪問台灣。

楊雅嚳作為在台歐洲國安智庫代表,陪同法國籍歐洲議員格魯克斯曼(Raphaël Glucksmann)帶領「外國干預歐盟民主程序特別委員會」拜會台灣政要,並參與台歐雙方的討論。他告訴《風傳媒》,他認為歐洲議會對台傳達的信息非常明確,他們不僅反對中國的威脅,還聽取台灣專家對中國假/錯信息和試圖影響他國行動的意見。

無畏政經脅迫的歐洲,讓中國坐立難安?

歐盟首先反擊中國戰狼外交的成員國是立陶宛,這個人口不到300萬的波羅的海小國與台灣互設代表處,作為深化兩國關係的標誌。中國慣於在外交爭端中使用經濟貿易作為脅迫利誘,此次也將目標瞄準立陶宛,但中國對立陶宛的經濟影響力有限,那些威脅與叫囂顯得空洞。

楊雅嚳強調:「好消息是,中國雖很常公開發表恐嚇或政治言論,但幾乎沒有採取行動。在一些經濟問題上,北京僅祭出有限且象徵性的威嚇動作,而沒有實際的經濟報復,所以歐洲並沒有受到傷害。」 (相關報導: 專訪捷克智庫主任楊雅嚳》捍衛主權獨立、自由民主的台灣,他把一個歐洲智庫搬來台北 更多文章

他認為,這是因為中國不論在經濟上或政治戰略上,都不想真的激怒或失去強大的歐盟。而歐盟為以防萬一,目前正在制定一套「反脅迫工具」(Anti-Coercion Instrument),用以反制中國、俄羅等國家發動經濟脅迫和勒索,「未來一旦有某個成員國遭到中國經濟脅迫,歐盟其他國家就會在政治、經濟上給予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