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一篇關於生物可分解塑膠的腦補文》我們系統性地更新了大腦長久以來的過時知識,我們發現原來生物可分解塑膠只不過是生質塑膠家族三大成員的其中之一,「生物可分解塑膠」偏向取代一次性、拋棄性的塑膠製品;另一個家族成員「生物基塑膠」則比較耐用,可取代傳統泛用塑膠;而年紀最小的「要能生分解、又含生物基的塑膠」,則是歐洲現在的當紅炸子雞。
有趣的是,文章上架之後,有許多人留言他們都買過這些生質塑膠的產品,但是體驗很差,東西不是爛掉就是破掉,我看了之後真是哭笑不得,因為這其中有好多好多誤解。
所以今天我們就來破除三個我們對生質塑膠的刻板印象,以及要如何從諸多「宣稱環保」的商品中,避開地雷、挑出真真正正的好東西。
刻板印象一:生質材料沒有自己的回收體系,最後還不是拿去焚化爐燒,說環保都是騙人的啦!
有一種批評的聲音是,臺灣的回收體系並未包含生物可分解塑膠製品,因此當它們被丟後,非但不會被回收,下場還不是跟其他垃圾一樣,被送去焚化爐燒、哪有比較環保?!
好吧,我們把這個疑問拆成兩部分說明應該比較好理解。
首先,生物基塑膠除了來源含可再生資源(Renewable resources)而不全然是化石資源之外,其餘都跟傳統塑膠一樣,舉例來說:生物基PE跟傳統PE、生物基PET跟傳統PET是可以一起回收再製,不會有問題的。如下圖,當我們從可再生資源(如:植物)萃取、轉化而形成生質塑膠,再加工製造出塑膠製品,例如:用生物基塑膠作的耐久製品很適合重複的、長時間的使用,一旦不堪使用,透過現行的物理性回收處理,便可成為再生塑膠來循環利用。
再例如那些生物可分解塑膠製品,理想中,他們最佳去處是隨含碳廢棄物一併進入堆肥處理,在這系統中它們非但不是垃圾,相反的,歐盟把此一處理定義成一種「回收」,因為透過有機轉換,它們將成為具經濟價值、可再利用的肥料。
即便上述的生物基、生分解塑膠製品沒能回收而是被焚化處理,也不會是種浪費,反倒透過質能轉換將這些生質塑膠變成了能源。而不論是循環過程中所產生的養分或能量,終將透過種植而再次回到可再生資源身上,同時,循環過程所逸散出的二氧化碳,也會透過行光合作用而重新固碳回植栽。
這個完美的封閉式循環將不再增加環境負擔。要達成這個理想,必須仰賴更多樣、更成熟的生質塑膠,雖然近年已有初步成果,但更多是待開發的,這從歐盟最新科研架構Horizon 2020中,對發展生質材料的重視便可見一斑,而商機也就隱藏於此。

刻板印象二:臺灣土地這麼少,蓋太陽能板就夠可惡了,生質塑膠還來與民爭糧!
許多關心糧食問題的人士一聽到高科技、生質塑膠就覺得反感,主張生質材料使用糧食作物,就是與民爭糧。的確,現行技術中,使用玉米、馬鈴薯、樹薯、或甘蔗這些富含醣類的作物來製成生質塑膠是最高轉換率、低成本的做法,但這跟與不與民爭糧卻是兩碼子事啊! (相關報導: 1秒瞬間充飽手機不是夢?超級「量子電池」將問世,強大「儲能功能」有望顛覆全世界! | 更多文章 )
就拿德國經驗來說吧,該國2015年研究指出,2014年全球生質塑膠總產能為170萬噸,即使全部產出,所需使用的總農地面積為68萬公頃,這佔全球總農地面積50億公頃的不過萬分之一,生質材料的發展我們可以謹慎,但不必過度擔心,否則不就掉入綠學院文章一直在講的,「只談感情不談邏輯」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