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錫星觀點:緬甸政治發展進程中的民主化轉型

作者指出,緬甸社會長期在軍政府的高壓管控下,中央政府與族群武裝之間的衝突時而緊張、時而緩和,因此接踵而至的緬甸大選相當精彩。(圖/美聯社)

美國大選精彩,接踵而至的緬甸大選也相當精彩。緬甸選舉比拼的是價值觀。結合緬甸的歷史來看:從1962年奈溫政府上臺,到2010年政治轉型前,緬甸社會長期在軍政府的高壓、利誘和「以夷制夷」策略的管控之下,中央政府與族群武裝之間的衝突時而緊張、時而緩和。

全國民主聯盟(NLD)的出現給緬甸民眾和社會帶來了最核心的改變:民主、改革和開放。如今,全國民主聯盟執政,分歧浮現。

緬甸的民族問題始於1948年獨立初期。英殖時期「分而治之」政策為緬族和少數民族間埋下了仇恨的種子。獨立後,首個文人政府吳努(U.Nu)政府,即緬甸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Antifascist people′s freedom league,burma)政府是在昂山(Aung San)將軍親自締造的「彬隆會議精神」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1948~1958年5月,緬甸一直由自由同盟執政 。1958年自由同盟分裂為以吳努、德欽丁為首的廉潔的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簡稱廉潔派或努丁派)和以吳巴瑞 、吳覺迎為首的鞏固的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簡稱鞏固派或瑞迎派)。

1960年2月,緬甸舉行大選,吳努、德欽丁為首的廉潔派獲勝。1964年3月28日,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宣佈解散。

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是一個大雜燴,有社會黨人(以軍人為主),也有右派,帶有緬甸民族統一戰線的性質。

剛獨立時的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時期曾經經歷過一段輝煌時期,但吳努(U.Nu)政府無能,未處理好歷史遺留問題,任內族群衝突頻發,而奈溫順理成章地攫取了政權。

1962年,奈溫軍政府上台後鐵腕控制動亂局勢,在往後近四十多年中,「維護聯邦的統一」成為軍人集團要求長期維持統治地位的原因。

奈溫軍政府上台後不久,便開始組建精英黨,主要是培養幹部,隨後大量吸收黨員,慢慢過渡到緬甸社會主義綱領黨(Burma Socialist Program Party),即軍人脫下軍裝,開始轉型。緬甸社會主義綱領黨是—個全民黨。社會主義綱領黨政府將少數民族視為分裂國家的「毒瘤」,推行一個種族(緬族)、一個政黨、一種語言(緬語)、一個宗教(佛教)的同化政策,構建「民族國家」。

出於歷史記憶,少數民族政治勢力一度期待全國民主聯盟上臺,避免歷史重複,能再次創造一次契機。

如今,民盟和軍方的最大共識就是「穩定」,民盟和少數民族政治勢力的共識就是民族和解,建立Federal 民主聯邦。從目前的形勢看,制度性的變革還需要時間,在乎軍方內部的代際更替與力量消長。

如今的全國民主聯盟也差不多是一個大雜燴,是在翁山蘇姫的超常魅力和反對軍人當政的共同目標下下成立起來的。 (相關報導: 2024再戰一次?才剛暗示4年後再見,川普發表「此生最重要的演說」 更多文章

大選剛結束,吵鬧聲一片:有軍人背景的「鞏發黨」要求重新選舉;有族裔政黨懷疑全國民主聯盟是緬族政黨;據thithtoolwin報12月1日報導,一些投票站教育人員被起訴,反腐敗委員會主席辭職,該委員會發言人覺索Kyaw Soe告訴RFA報社,總統今天允許反腐敗委員會主席昂季Aung Kyi自願辭職,昂季的辭職非出於政治、社會原因。昂季於2017年11月被任命為反腐敗委員會主席,儘管2021年3月底任期才屆滿,但在任期結束前辭職。在昂季擔任反腐敗委員會主席期間,丹那沙林省首席部長Daw Lay Lay Maw、仰光省首席大法官U Han Htoo和5名司法人員、32名海關官員、食品藥品管理局局長Than Htut博士也根據反腐敗法受到起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