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新聞》50萬港人上街、快閃占領立法會「慶祝」回歸22周年

在七一回歸紀念日,香港人以占領立法會的港版太陽花「慶祝」。(AP)

香港特區政府推出《逃犯條例》草案(民間稱「送中條例」),觸發兩百萬香港市民上街抗議,打破香港歷來遊行示威人數紀錄。七月一日適逢香港回歸二十二周年,又有五十多萬示威者參加大遊行,還發生部分群眾撞破立法會大樓玻璃,並於晚間進入、短暫占領立法會。

林鄭創歷任特首最低評分紀錄

鑑於近日「反送中」風波,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畫」在六月十七日至二十日的調查顯示,特首林鄭月娥的評分僅為三十二.八分,較兩星期前急跌十.五分,支持率只有二三%,反對率則是六七%,民望淨值跌至負四四%,成為歷任特首評分中的最低紀錄。

在梁振英年代,先後出現二○一二年的「反國民教育」運動和一四年爭取民主和普選的「雨傘運動」,但規模都不及這次「反送中運動」。可見民怨加深,香港特區政府的管治將更困難,今年七月一日更發展成短暫占領立法會,就如同台灣太陽花運動。在此,不妨把雨傘運動和反送中運動做一對比,同時預示香港的政治前景。

這次「反送中運動」出現多個新現象,例如:

一、沒有主要組織者。在雨傘運動(亦稱佔中運動,即佔領香港中環商業區)期間,「佔中三子」(戴耀廷、陳健民、朱耀明)、學民思潮、學聯等是站在前台的組織者。但這次反送中運動,參與者多是懷著同一目標而自發參與的,並沒有主要的、明顯的、公開的組織者。在這樣大規模的社會運動中不多見,反映市民大眾對送中條例極度不滿。

二、雨傘運動抗爭方式比較傳統,組織者通過自身號召和傳媒管道,動員和引導參與者行動;但這次反送中運動參與者更多運用網路軟體Telegram做為主要聯繫方式。

Telegram讓反送中串連力強過傘運

據悉,這是香港首次在社會運動中應用Telegram,以至港府一時間無所適從,既不能完全禁絕(因為伺服器不在香港),也因為如果完全禁絕,官方將無法知悉參與者動向。

Telegram的威力在於它的連結方式更快和更廣泛,可以產生幾何級數的效應。參與者即使同場,也不會直接談話,而是通過Telegram溝通。據聞,在反送中運動至少有五萬人是Telegram的活躍使用者,再通過他們「開枝散葉」,動員能力已非雨傘運動所能及了。

三、雨傘運動組織者雖然有其號召力,但畢竟在群眾運動中未必能號令天下,總有不同意見。所以在雨傘運動後來已出現「拆大台」的聲音,不要組織者的指揮,即「沒有大佬」的文化。這次反送中運動中,沒有大台、沒有大佬的訴求和文化更加凸顯,以至港府即使願意與民眾對話,也遇到「群龍不知誰是首」的惘然。

四、在雨傘運動中,組織者和參與者都遇上或進或退的決策困難,到底什麼時候應該暫緩行動(即減少對政府的壓力,創造回旋空間,俗稱見好就收)?什麼時候應該堅持下去?經常出現爭論。

但這種情況在反送中運動卻不多見。發動和參與行動的人彷彿很有默契,一下子就集體行動,但有需要時又很快撤退。

雖然香港特首林鄭月娥宣布暫時撤回修法,但香港的反送中抗議聲浪依舊沒有完全消退。(美聯社)
雖然香港特首林鄭月娥宣布暫時撤回修法,但香港的反送中抗議聲浪依舊沒有完全消退。(美聯社)

例如兩次包圍警察總部,人多勢眾時繼續包圍,到凌晨三時後,大部分人都撤離現場。又如包圍立法會,參與者分兩個時段撤離,一是凌晨零時,即主辦單位(民間人權陣線)申請集會的結束時間;二是凌晨四時,因為警方可藉「恢復交通秩序」採取行動,抗爭者在四時前撤退,不會授之以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