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渡禁書五札》(5):開放年代永遠的青春小本書

彭明敏與回憶錄《自由的滋味》,在1984年之後禁忌解除,終於能夠出版。(取自Flickr、高雄文學館)

閱讀的開放時代

一九八四年之後,隨著禁忌的解除,各種禁書相繼出版。台大一帶是出售禁書的大本營。三、四十年代的文學小說,到後來的社會主義理論、新左派、乃至於台獨理論書,都成為出版的熱點。原因無它,閱讀者想看,市場太大,各路書商競相投入。有理念有理想的,有理念無理想的,只想賺錢的書商,各種都有。書的內容就更多樣了。

20150627台大校園(取自台大網站).jpg
1984年禁忌後,台大一帶是出售禁書的大本營。(取自台大網站)

從翻譯的《宋家王朝》,到彭明敏的回憶錄《自由的滋味》,從郭廷以《中國現代思想史》,到三、四十年代的文學書,甚至連簡明本的《資本論》都換一個名字如《政治經濟學》出現。台大新生南路上還有專門賣三、四十年代,或大陸翻印書的地點。那時候還未有版權問題,翻印一本算一本。影響當時一代人的思想之深遠,實難以估計。

而它所突破的思想禁忌,以及對戒嚴體制的衝擊破壞,更是遠在黨外運動之上。應該說,它是為黨外運動作了思想上的準備。然而,情勢非常明顯,影印機、傳真機的出現已經讓科技突破思想控制的硬體設備,而地下印刷廠、市場的需求、社會的需要、開放的討論風氣、中產階級的興起等等,已經為這個思想的開放,準備好社會條件。當時的開放,其實是整體台灣社會轉變的開端。被查禁的書,就愈來愈少了。

然而,對台灣文化來說,它還有一個救命的缺陷:由於長期的政治禁忌,所有左派的書全面禁止,台灣變成一個缺少「左邊眼睛」的社會。如同一個人,有左右雙眼,才能維持平衡,對前方飛來的物體,才能有一種立體的空間感,判斷遠近距離。但台灣只有一種平面的世界觀。那就是以美日為馬首是瞻的、資本主義陣營的世界觀。

國民政府對歷史、文化的教育也是如此。不管是歷史或思想文化,若一旦涉及留在大陸的學者、作家、哲學思想家、藝術家等,一律禁止,更不必說呈現真相了。近現代史的扭曲就更嚴重了。兩度國共合作、西安事變、抗戰歷史、正面戰場、民間游擊戰等,都被削去一半,看不見真相。連國民黨自己的歷史都扭曲不堪。國民黨早年的革命家如廖仲愷、胡漢民、汪精衛等,都是禁忌的歷史,更不必說和蔣介石有矛盾的國民黨內自由派、左派了。

20150627汪精衛(取自愛歷史網站).jpg
國民黨早年的革命家如汪精衛等,都是禁忌的歷史。(取自愛歷史網站)

其結果即是:台灣的留學生一旦出國,在歐美的大學看到歷史的另一面,會很容易變成反國民黨愚民政策的人。甚至因此走向完全對立的另一面。有的變成親共,有的變成反國民黨的大將。這就是查禁書籍的反作用力。

而開放社會一旦來臨,民間享受了自由開放的便利,門就再也關不起來了。一九九○年代,是台灣社會出版界的黃金時期,各種禁忌之書,所有文學的(包括《查泰萊夫人的情人》、薩德爵士的色情之書)、政治的(從左派的馬克思、列寧、毛澤東思想,到法國新左派、中南美洲的革命理論書)、社會學、經濟學等。出得不亦樂乎。而青年學生、知識份子也買得不亦樂乎。這是帶著一種「補課」的心情,在購買這些書,閱讀這些書。 (相關報導: 楊渡禁書五札》(1):在禁忌中看見理想主義 更多文章

20150627查泰萊夫人的情人(取自mrbook).jpg
勞倫斯所著的《查泰萊夫人的情人》,也曾經名列禁書名單中。(取自mrbook)

古代書生上京趕考,往往寄宿在沿路的寺廟裡。寺廟往往有廟會,那一天,附近千金小姐就會來上香,於是在後花園和書生相遇了。他們只是這樣見一面,竟一見鍾情,愛得死去活來。有些情不自禁的,還躲在寺廟的香案底下,當場「嘿咻」。想想看,外有燒香禮佛,鼎沸人聲,香案底下是何等灰塵滿佈,他們席地而臥,何等不浪漫,卻可以身心升天,當場相愛起來。這姑娘平日不出門,不知道性愛的危險,以為只要相愛就好。回家後,相思一個多月,才發覺懷孕了。而書生已經上京趕考去了。於是就發生了諸般生離死別、還魂離魂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