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驚魂記》浴缸內流淌的點點血絲、《計程車司機》公寓裡的浴血槍戰、到《鬼店》自電梯湧出的翻騰血海,電影中的血腥畫面,往往能給觀眾帶來強烈的驚懼感受。但不管是基於道德、衛生,還是操作層面的考量,真正的血液都不適合用於拍攝,於是「人造假血」很早便成為影視幕後的要角。
即使在視效技術發達的今日,假血仍是替故事增色的有力道具。除了其難以取代的真實感,不同「假血配方」的質地和顏色,也能為各個影視作品,帶來別具特色的影像風格。
如今,市面上亦有K.D. 151.、PPI、Mehron等諸多品牌,推出專業的假血產品,足以滿足各式各樣的拍攝需求。但若你苦惱於有限的製作預算、或想試著自己調製理想的血漿,本文將分享四個「經典假血食譜」,作為烹調血腥盛宴的參考!
(內文有較為血腥圖片,慎入)
巴黎劇院的嗜血恐怖秀——Grand Guignol

1890年代末期,位於巴黎的Grand Guignol劇院,因其包含肢解、挖眼等血腥橋段的恐怖劇碼,逐漸成為熱門的觀光景點。雖然確切的假血配方在當時是商業機密,但據柏克萊大學戲劇系教授Mel Gordon表示,於Grand Guignol使用的舞台人造血,應該是甘油(Glycerin)和胭脂紅(Carmine)的混合物。
甘油的黏稠度和光澤感,幾乎可以完美模擬血液的質地,也能輕易在藥局、化工行買到。至於較難取得的胭脂紅,可用紅色食用色素替代,並混合些微黃、藍食用色素調整顏色,最後添加少量玉米澱粉降低透明度。
這個配方無毒可食,就算塗抹於嘴周也相當安全,不過嚐起來可能不怎麼美味。
Grand Guignol假血成分:
甘油胭脂紅(或以紅色食用色素代替)藍色食用色素黃色食用色素玉米澱粉
《驚魂記》穿透黑白的血腥恐懼——巧克力糖漿

如果打算以黑白格式拍攝影片,只要在一般的量販店,就可以找到假血的好材料——巧克力糖漿。相較於紅色的血液,黝黑的巧克力糖漿在黑白影像裡,能夠做出更鮮明的對比,並同時兼顧恰當的質感與光澤。
大導演Alfred Hitchcock(希區考克)的經典之作《驚魂記》,便使用了Hershey牌的巧克力糖漿,來表現女主角在淋浴時,遭到刺殺所流出的鮮血;而電影演繹故事的魔力,甚至讓部分觀眾信誓旦旦地表示,他們在《驚魂記》裡真的看見了紅色的血液。
巧克力糖漿比較厚重、黏稠,所以它並不那麼像真正的血,但也因此能替影像帶來一種超現實風格。另外,也可用巧克力糖漿作為基底,混合各種顏色的食用色素,進一步調配出想要的色澤。 (相關報導: 電影抽菸、灌酒、吸毒是來真的嗎?好萊塢「獨門配方」大揭密!原來他們調的酒永遠喝不醉 | 更多文章 )
巧克力糖漿假血成分:
巧克力糖漿紅色食用色素藍色食用色素黃色食用色素
《鬼店》觸目驚心的翻騰血海——Kensington Gore

在1960年代,Kensington Gore是好萊塢最流行的假血配方之一,其發源自英國,由一名退休藥劑師John Tynegate所製造販售。Kensington Gore使用金黃糖漿(Golden Syrup)為基底,以糖、水約2比1的比例稀釋,再利用食用色素調色,並加入一點玉米澱粉降低透明度、增添黏稠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