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替業者提鞋都不配的「萊豬進口5原則」

雖然有萊豬進口5原則,貌似替食安把關,其實民眾仍難避萊豬下肚之風險。(資料照片,柯承惠攝)

雖然立法院已上演過一場「豬腸內臟與拳頭齊飛」的特殊戲碼,還有從「1個打35個」到「被鎖喉」,話題不斷又吸睛,而且再次揚威國際,引起外媒注意及報導,不過,當然是擋不住萊豬的開放,行政院端出「萊豬進口5原則」以安民心,但這5原則其實虛晃一招,民眾難躲萊豬下肚風險。坦白說,要談對民眾的保障,這5原則還遠遠不如進口業者聯合「不進萊豬」聲明,簡直是「提鞋都不配」。

行政院在11月26日公布萊豬進口的5大原則,包括:未查廠不給進口、逐批查驗才進口、部位列號管源頭、標示跟著肉品走、校園只用國產肉等。

從去年8月底總統蔡英文宣布開放萊豬進口後,相關部會對如何管理、開放原則政策缺乏規劃,時常一變再變,對外界要求的嚴格管理與標示,更是一推再推。因此在經過近3個月後,行政院終於公布萊豬進口原則,既要查廠又要標示,無疑是一個「鉅大的進步」。

遺憾的是,其中藏太多文字遊戲,對實務運作有了解者也知道,這5大原則很可能是虛晃一招,對民眾要規避吃下萊豬,幾乎毫無幫助、更無引導效果。

以「未查廠不給進口」原則為例,聽起來非常嚴格的為食安把關,應該要為行政院拍拍手說它好棒棒,但實際上是空包彈─政府派人去查廠,看得出那些豬有萊劑嗎?其實,民眾唯一介意、且需要政府把關者,就是進口到台灣的豬肉是否含萊劑,查廠就能避免萊豬進口嗎?更何況行政院的規定是未曾進口的廠才要查廠,已有進口的廠不必查,這樣有意義嗎?

再以「標示跟著肉品走」原則而言,聽起來政府會嚴格執行標示的要求,民眾可藉此趨吉避凶,但實際上所謂的標示跟是否為萊豬(有沒有驗出萊劑)關係不大,因為所謂的標示是指:所有都要清楚標示台灣豬還是美國豬等國外進口豬。所以只是標產地,你不會知道你拿起來這塊美豬或西班牙豬,是零驗出還是有驗出?

至於其它原則,「部位列號管源頭」聽起來是一種嚴格的「就源管理」,事實上增加的豬肉品貨號只是部位的分別,而非是否為萊豬的分辨,所以只是一個不痛不癢的行政管理細節。「逐批查驗才進口」更是玩足了文字遊戲,乍看之下,覺得政府每批進口一日內都查驗,民眾食安有保障;但問題是政府的標準與民眾的標準、期待迴異;民眾不要吃萊豬、要求零驗出,政府的標準不超過規定(0.01-0.04PPM,不同部位標準稍有不同)就是合格、安全、可進口可食用。

換句話說,政府替你「嚴格把關,逐批查驗」後,放行然後告訴你說:安全、可食用;但很可能還是含萊劑的肉,對你而言,即使不到穿腸毒藥的地步 也是不想吃、不宜下腹的肉品;更別提在實務上,政府有多少人力可作到落實「逐批查驗」,就更不堪追問了。 (相關報導: 李遠哲稱萊豬不一定不好 孫大千:碰到綠色就轉彎,吃不死人沒關係? 更多文章

行政院顯然在此玩了一個大大的文字遊戲,反倒是進口業者「誠意十足」,除了宣示不進口含萊克多巴胺的豬肉外,也表示將自推產地與無萊劑標示─看到了吧?業者願意弄「無萊劑標示」,顯示業者也不反對、同時技術上絕對可作到,反而是政府就是啍啍唉唉,怎麼樣都不肯規定標示是否有萊劑,只承諾標示產地。不是很清楚官員如何想法,因為只標產地不標是否含萊劑,結果就是讓美豬全軍覆沒,但實際上美國豬中8成是不含萊劑,等於是因小失大,實在不了解為何要作這種蠢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