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銘專欄:庫克真的是鮑爾默歷史重演嗎?

庫克與模特兒一同把玩最新的iPhone7(美聯社)

最近哈佛商業評論一篇題為〈為何有遠見的執行長總是找不到有遠見的接班者〉的分析文章在網路上爆紅,被個人讀者瘋狂轉載以及其他主流媒體大量引述。

這篇文章的作者Steve Blank是矽谷老將,多次創業,曾帶領數家風靡一時的半導體新創在九十年代IPO。他在達康泡沫破滅的前一年(1999)退休,之後專注於著作以及演講,現擔任史丹佛大學的講座教授。

Steve Blank抵達矽谷是1978年,當時微軟才成立三年,蘋果電腦也才兩歲,他近距離目睹了這兩家公司近四十年來的興起和重生,以及兩邊創辦人和接班人的沿革。因此此文雖然沒有定量分析,只有定性內容——活像篇週日午後寫下的散文——仍然得到向來嚴謹的哈佛商業評論刊登。

不過這篇文章受到瘋狂轉載的原因之一,只怕還是跟刊登時機有關:文章發表時間是10月22日,大家才剛經歷過九月頗受爭議的iPhone 7發表,而10月27日緊接著〈Hello Again〉蘋果新版筆電發表大會更是惡評不斷,也讓這篇看起來「很有道理」的分析文章「來得正是時候」地爆紅。

閱讀這篇文章後,我的感觸其實不是倒底有遠見的領導者是誰,或者要去哪裡找,而是它涉及的其實是商業理論上這幾年來討論很多的一個主題:執行長的主要工作是否為將股東權益最大化

表面上看起來這句話是廢話:執行長受到董事會聘用來管理一家上市公司,董事會則是由股東任命代表他們監督執行長,所以執行長的工作當然是把股東權益最大化。

但雷曼風暴後,大部分的商業學校都把社會企業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ies,CSR)給納入了公司組織以及薪酬結構的討論分析中。大部分的相關研究大抵脫離不了員工、環境、供應商、客戶、政府以及社區等各種內外部利害關係人(stakeholders),相對於只需對股東(shareholder)負責的傳統論述,新的論述複雜多了。

如果我們將上述分析套用在賈伯斯過世後的蘋果身上,很顯然在比較平易近人的庫克帶領下,蘋果在各個方面都有著明顯的成長,特別是一反過去孤高自傲的形象,庫克時代的蘋果勤於與利害關係人溝通,同時對於競爭對手也不再公開抱持你死我亡的態度。

蘋果近年股價變化。
蘋果近年股價變化。

上圖為蘋果近年來股價變化,可以看到從2011年8月庫克接任執行長以來,蘋果股價翻倍來到120美元附近,市值現在約為六千億美元。另外公司從2012年中也開始穩定每季發放現金股利,相較之下賈伯斯1997年回鍋後到卸任為止,一次股利也沒有發放過。

以金融市場的反應來說,庫克作為執行長的表現是獲得肯定的,如果我們了解到金融市場總是有一群專業分析師拼命地上山下海找資料,訪問相關人員,分析經濟局勢和產業結構,以建立像蘋果這樣的公司未來十年二十年的自由現金流預測,好得到基本面估值時,那麼現在媒體上的雜音是怎麼回事?難道金融分析師會比記者或鄉民們笨嗎?還是這些雜音不過是網路話題,很快又會成為過往雲煙? (相關報導: BBC觀察:「爆炸」的Galaxy Note7燒壞三星的招牌了嗎? 更多文章

其實金融市場以股價對於庫克做出肯定,在本質上並沒有和Steve Blank的文章論點相衝突,這裡面的關鍵在於估值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