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專文:「出身血統論」和「歷史背景論」主宰下的中共政權

父親1960年組峨嵋公司拍金庸武俠小說電影,前坐左二為金庸,站立的中排左起:謝賢、上官筠慧、江雪、梁醒波、南紅。(李怡提供)

文革時北京的叔叔和廣州的叔叔、嬸嬸,都受到父親的「黑背景」牽連,受審查以至批鬥。當然,所有通信都斷了,除了劃清界線的信。

失敗者回憶錄37:父親的挫傷

1955年,中共刊物《戲劇報》的某一期,刊登一篇批判胡風分子黃若海的文章,提到黃於1948年來香港時,與「漢奸、中美合作所特務李化」密切交往。我忘記是在大陸的姐姐還是某同學告訴我這件事。當時我在上海書局工作未久,編輯部有訂閱《戲劇報》,我翻到有關文章這一頁,發現「漢奸、中美合作所特務」這些字被塗黑了,但「李化」的名字還在,而且是同胡風份子勾連。顯然大陸版仍然保留這個污名發行。

我回家見到父親,他主動跟我提到有這樣一篇文章,他說他向香港有關方面詢問過,回答說這是誤會。我知道他不想我被這文章影響對他的觀感,但我看出他在思想感情上受到的挫傷。我問他要不要問問在北京當高幹的姑姐和叔叔,他不置可否。後來我伺機問了常來書局跟我們老闆聯絡的中共出版系統的領導人,他的回答是「香港版已經塗掉了。」「但內地版還有。」「內地有內地的需要。」,即是說,這不是香港工作者力所能及的。我又問了介紹我工作的廖源,我那時視他為可以接近中共組織的導師,他的回答是:「一個人不能夠選擇自己的家庭出身,但可以選擇自己的道路。」這是那個時代左派書報中廣為傳播的說辭。這回答本身就是不反對《戲劇報》對父親的定性,並暗示我要與家庭「劃清界線」。

1939年父親李化在《孤島天堂》演出(電影截圖),時年30歲。(李怡提供)
1939年父親李化在《孤島天堂》演出(電影截圖),時年30歲。(李怡提供)

被批判的「胡風分子」黃若海,我是有印象的。1948年來香港後,他常在我家出現,說父親與他有密切交往也是事實。我印象中他是中共黨員,父親與他接近也就是與黨接近。在1949年父親拍的電影《有冤無路訴》和1950年拍的《孽債》都是黃若海編劇。1950年,黃就回大陸了,據知他在東北一部影片《遼遠的鄉村》(1951年首映)中當演員。以後的遭遇就沒有任何報導。他怎麼成為「胡風分子」也不得而知。

當時作為批判材料隨《文藝報》附送的胡風在1954年給中央政治局的「三十萬言意見書」,我讀後覺得都只是講文藝政策的問題,沒有什麼「反黨」意味,但隨後中共就開展了對「胡風反革命集團」的大批判,胡風和大批文化人被捕。接著,與此緊密相連,中共又發動全國各個領域(不是僅限於文藝界)的肅清暗藏的反革命分子運動。肅反運動共造成了數十萬人被逮捕、5萬3千多人的非正常死亡。

胡風被囚23年,到1978年獲平反釋放,他在1985年逝世。大批被指為「胡風份子」的作家文人,二十多年的創作生命都被糟蹋了。 (相關報導: 李怡專文:他的一生在動盪中輾轉,在政治干預下求存 更多文章

父親在中共的反胡風運動中,被《戲劇報》指為「漢奸、中美合作所特務」,其中「漢奸」大概指他在淪陷區導演過由汪政權高官戴策領導的話劇演出。但若他真是「漢奸」,就不至於在1945年要逃離淪陷區了。至於「中美合作所」,據批判胡風的文章說,是國民黨政府與美國合作訓練特務的機構;實際上,那是二戰期間中國和美國為加強軍事情報合作、共同打擊日本,在1943年成立的的機構,抗戰勝利後這機構就解散了。父親說他沒有聽過中美合作所這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