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副總統呂秀蓮卸任後,積極走訪各國,發現台灣對非邦交國下的功夫不夠,她主張以台灣的柔性國力(soft power)在非邦交國推動「請跟台灣做朋友」運動,台灣「不要再講獨立」,以免誤導世界以為台灣本來是中國的一部分,而應提出台灣與中國要「和平分立」的主張,也應擺脫過去或被稱為親中或親美的「扈從外交」,走向「獨立外交」,這也是她的「柔性逆轉勝」戰略。
長期推動台灣成為和平中立國的呂秀蓮27日接受《風傳媒》專訪,闡述如何利用「柔性逆轉勝」,扭轉對台灣不利的國際局勢。
「捷克與斯洛伐克兩國和平分裂 反映領導人政治智慧」
呂秀蓮指出,她日前出席在捷克舉行的「公元2000論壇」,學習到捷克與斯洛伐克兩國透過談判和平分裂的歷史過程,「這反映出兩國政治領導人的政治智慧」,既然合不來,就分開,這是很多國家要學習的,包括台灣與中國,「更何況台灣和中國的關係本來就不是合在一起的」。
她指出,菲律賓過去是美國最重要的盟友,菲總統杜特蒂崛起,外交政策從親美轉向親中,對美國重返亞洲政策帶來極大挑戰,美、日、南韓與台灣應形成更緊密的聯盟,但日、韓有歷史宿怨,韓國在北韓與中國威脅下,與台灣刻意保持距離,美國在亞太的安保陣容還不夠堅強,亞太局勢將起重大變化。

「台灣戰略地位重要,應成和平中立國」
在這個局勢下,呂秀蓮指出,台灣的戰略地位顯得特別重要,讓台灣成為和平中立國最符合區域安全與世界和平的需要,她在「公元2000論壇」及後續拜訪歐洲議會的演說中,宣揚這個理念,「這個邏輯大家都可以接受」。
杜特蒂未來的政策仍待檢驗,但呂秀蓮指出,杜特蒂主張菲律賓要走出「你叫我向東我就向東,你叫我向西我就向西」這種「扈從外交」,而要追求代表菲律賓國家利益的「獨立外交」,這是給台灣最大的啟示。
「非邦交國駐外人員少,自我限縮」
呂秀蓮說,她卸任後跑遍許多國,她有信心認為,台灣與非邦交國能拓展更多關係,在非邦交國,我國駐外人員少,這是自我限縮,她建議在非邦交國啟動跟台灣呼喊、招手的運動;她這2年去兩趟南美洲,有國家的國會領袖主張跟台灣建交,也有國家的反對黨領袖承諾執政後一定改善與台灣的關係。
呂秀蓮指出,中國富強後,財大氣粗,在非洲、中南美洲到處撒錢,起先大家很感激中國幫他們鋪橋造路,一旦開發後,中國人就開始掠奪當地資源,她曾到墨西哥,當地礦區的居民自嘲是「坐金礦、銀礦上的乞丐」,這些國家已開始警覺中國,將來與中國間都會有緊張關係;而台灣在外交發揮柔性國力,強調和平、人權、民主、科技等台灣代表的價值,可實質幫助他們的發展。

相較中國是世界第2大經濟體,台灣排名第22,人口、土地規模也比中國小許多,但呂秀蓮說,不論就人均所得、性別平等、和平指數、經濟自由化等指數,台灣都遙遙領先,她因此將台灣比喻為人見人愛的凱蒂貓,中國則是大獅子,呼籲各國「不要硬把凱蒂貓塞給獅子抱,3分鐘就血肉模糊」。
呂秀蓮說,中國已經很大,對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考驗,不是要領導大中國,而是要能領導中國成為偉大的國家,不要成為歷史上的「雙B」(big, but bad)國家,而是要成為「雙G」的(great and good)國家。
呂秀蓮也不諱言,曾有人質疑,台灣這麼小,但她常講,「胡椒辣,不必大」,面對中國,台灣不需要「草蜢仔弄雞公」,可以用柔性的方式逆轉勝。
香港已被中國統治才需要獨立,台灣只要「和平分立」

例如,面對中國揚言要「和平統一」台灣,呂秀蓮指出,台灣應提出「和平分立」的主張,不要再講獨立,香港已被中國統治,才需要獨立,清廷在1885年才宣布要在台灣設省,1895年後,台灣被日本統治,「不過10年間台灣就離開中國了,台灣與很多要鬧獨立的國家不一樣,獨立是要從被統一中分離」,談獨立會被全世界誤認為,台灣本來是中國的一部分,現在要從中國分裂。
呂秀蓮指出,台灣追求和平分立,成為中立國,中國也不用擔心台灣靠美國太近,台灣與中國仍是鄰居,甚至是遠親,大家互相尊重。 (相關報導: 「蔡英文有經驗的人通通沒用到」呂秀蓮:我們非常、非常擔心 | 更多文章 )
至於會不會將以「分立」代替「獨立」的概念落實到民進黨的台獨黨綱,呂秀蓮說,她會讓黨內了解,但是她已不介入黨務,也不再選舉,這完全是超越政黨的思考,希望有更多有創意、善意的人一起來想想台灣的未來,讓「台灣夢」像一塊大磁鐵,把台灣凝聚起來,這才是台灣的福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