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嚴選:連雅堂與青山青史

九合一選舉打到先祖都成為攻擊標的,筆書「青山青史各千年」的連雅堂先生地下有知也要擲筆三嘆。(圖為杭州瑪瑙寺改建的連橫紀念館)

西湖北岸的北山路葛嶺路一帶,我幾乎每到必訪,尤其坐在臨湖的咖啡廳裡,呆望著窗外孤山水雲,愜意非常。2009年春天的某個下午,我照例來到此處,突然發現北山路在過了香格里拉飯店之後懸有一塊醬色的景區標誌:連橫紀念館。連橫即連戰之祖父,號雅堂,《台灣通史》之作者,人皆知曉。只是為何他的紀念館突然出現於西湖邊上?

我迅速用手機搜索了一下:原來連橫曾攜妻在葛嶺路的瑪瑙寺短短住過幾個月。這瑪瑙寺想必大家都知道,張岱在《西湖夢尋》裡就提到過,是西湖北岸的一大叢林,原寺早已被毀,僅剩幾處遺蹟。2006年,連戰到杭州訪問。兩年後,瑪瑙寺被修葺一新,並增設連橫紀念館,成為湖濱一個新景點。

這我倒也不奇怪,因為我在西湖的那幾天,聽說湖北廣水投資1300多萬重修了連舜賓的墓地。連舜賓就是歐陽修撰寫的《連處士墓表》中的「連處士」,據說是連戰的三十一代遠祖。遠祖尚且如此,祖父連橫的西湖舊居豈能不大修特修?我想,一個人能光宗耀祖到宋代的,舉世唯恐此例吧。

連橫的傳記,世所見者,咸推重林文月所著之《青山青史——連雅堂傳》。林氏系連橫之外孫女,此書最初寫於1977年,是台灣近代中國出版社所組織編撰的《近代中國叢書—先賢先烈傳記叢刊》中的一種。林氏曾言,這套書當時的讀者對象,是以高中學生及社會青年為主,故而行文及篇幅均受一些限制云云。

2010年春,林文月將修訂本交付台灣有鹿出版社重新出版。據她說,「幾乎每一頁都有些修正增補」。目前大陸讀者所看到的廣西師大版《青山青史——連雅堂傳》,即據此版本而來。我看的,也是這一個版本。

藏之名山

連橫為大陸讀者所知,當然與連戰關係甚大。兩岸勢如冰火六十年後,連戰登陸開啟了國共關係的新局,相關著作自然也就得以面世。不過,連橫所著之《台灣通史》,商務印書館在1983年就曾經出版過簡體重排本,只不過印量頗少,亦未曾引起太多關注。

我手中的《台灣通史》上下冊,是依據民國三十六年的商務版影印的。這部書還有其他很多版本,台灣的眾文圖書公司曾把這部書列於《台灣文獻叢刊》的第二輯,上海書店列於《民國叢書》第三編,台灣國立編譯館曾將其列入《中華叢書》。由此可見該書地位之隆。

至於連戰登陸之後大陸所出的該書簡體重排本,則毋庸論矣。所謂母以子貴,祖以孫貴,亦在情理之間。早前大陸公開出版的關於台灣史的論著,均以大陸視角出之,亦即台灣史系中國史之一部分。連橫此書,稍有不同。其敘述台灣之風土人物,以本土視角出之,視台灣為一獨立之個體,開創「台灣史」這一獨立學術領域,蓽路藍縷之功,不可謂不大。

例言之,該書之《建國志》即以南明及延平郡王為正朔,及鄭氏降清之後,才用大清紀年。《台灣通史》下止於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馬關條約之簽訂。若再往下寫,恐招日人之不滿。該書歷時十餘年,凡六十萬言,以太史公《史記》體例為之,亦可見連橫對其「藏之名山傳諸後世」的決心。

不過,不管是當時還是後世,學人對此書亦多所批評。在1920年本書在台灣印行之後,台灣學界即對此有過多次爭議。比如,該書中的涉外關係部分,真實性有待商榷。批評者認為連橫不通外文,無法閱讀域外文獻,僅依靠漢文記載。但是按照林文月的說法,連橫學過俄語與日語。當今一些學者也認為,連橫並未受過現代學術訓練,是「文人著史」,非「史家著史」。李筱峰的批評顯然非常激烈,他直指此書「謬誤百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