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期間宅在家追劇追到劇荒,不如來複習影史中的經典吧!英國《衛報》(The Guardian)在2019年評選了 「21 世紀最棒的 100 部電影」,這份名單的電影種類十分多元,包含喜劇、劇情、科幻、懸疑驚悚、紀錄以及動畫片。值得驕傲的是,台灣電影中,楊德昌執導的經典好片《一一》也有入選,今天將從中精選前10名電影,趕快動動手指加到片單吧!
10. 《美國賤隊:世界警察》(Team America:World Police)
低俗地獄梗全開的經典喜劇
《美國賤隊:世界警察》劇照。(圖/取自imdb官網)
如果你以為電影的排名越靠前就越文藝,那可就大錯特錯了,在衛報公布的100部電影裡,排列第十名的《美國賤隊:世界警察》由《南方四賤客》作者參與製作,可以說是極盡嘲諷、將低俗最大化,整齣劇把美國好萊塢巨星、各國政治人物通通搬出來演,並且以操作木偶的形式讓這群「自以為在拯救世界」的名人更顯滑稽!
劇情大致在敘述一群將自己視為世界警察的好萊塢明星們四處「鏟奸除惡」,卻反而讓所到之處都成為焦土;想要救人的人成為了人們的災難,其中的諷刺意味滿溢,對於各名人的調侃更是少不了,直白的嬉笑怒罵讓你看完整部電影會覺得「我到底看了什麼」,是一部非常殺時間的喜劇。
9. 《薩瑪的漫長等待》(Zama)
魔幻寫實藝術電影
這部電影從主角薩瑪的等待開始,其實薩瑪在等待的是什麼,作者並未刻意避諱,很明顯就只是一封將他調離現職的信,在故事的最後他被迫放棄等待,轉而接受自己的無能為力,身為觀眾的你我都將一同感受主角心境的轉折。
不曉得薩瑪究竟等了多久,但「等待」似乎也就是本片唯一想要敘述的主軸:沒有其他野心,而看著這部片的我們,也進行了一場近兩小時的等待;這似乎聽起來毫無意義,但片中虛實交錯的拍攝手法,也在暗示著「我們的人生或許也只是一遍遍的在做些看似毫無意義的事情而已」。
8. 《月光下的藍色男孩》(Moonlight)
橫掃奧斯卡知名同志大片
《月光下的藍色男孩》劇照。(圖/取自imdb官網)
故事從一個毒窟中的霸凌開始,非裔男孩夏隆瘦小的身材、陰柔的氣質,以及毒品圍繞的環境讓他飽受欺凌,而他回應世界的方式是低頭沈默,只有在夜深的時候,他會靜靜走到海邊,黑色的他在月色中成為藍色。
7. 《紐約浮世繪》(Synecdoche,New York)
瘋狂大膽到極致的劇中劇
故事講述劇作家凱登的一生,從一開始擁有家庭卻罹患怪病,到後來經歷失敗的愛情,低落之時卻獲得了大獎與高額獎金,讓他下定決心要打造一齣大規模戲劇,演繹的就是自己的人生。
然而隨著時間移轉,凱登的人生經歷變化,這也意味著劇本必須一再改寫,到最後,真假虛實已經全然混雜,困在其中的凱登失去時間感,對於自己到底是誰也分辨不清,極盡荒謬的是,凱登最後甚至找來飾演清潔工的女演員來演譯自己,自己則去替補清潔工一職,瘋狂又混亂的劇情讓人佩服導演的腦洞與大膽,更讓人醒悟:或許每個人的人生都只是一場戲、或許我們都只是劇裡隨意可取代的角色。
6. 《躲藏》(Hidden)
反轉駭人的末日驚悚片
故事描述著世界已然荒蕪,地上有著要將人類消滅殆盡的「呼吸怪」,小女孩一家三口躲在地下室苟活,似乎是地球僅存的人類了。
然而在一次意外中,三人不小心被「呼吸怪」捕獲,這時劇情反轉,原來小女孩一家是遭病毒感染者,而所謂「呼吸怪」其實是政府派來將他們剷除的人員,真正具有殺傷力的是染疫的一家人,與此同時,還有一大批感染者正躲在另一個藏身角落⋯⋯。
這部電影一開始以小女孩一家視角出發,讓人懸著一顆心和他們小心翼翼的活著,以為外面的世界有怪物,殊不知到了最後才發現,原來真正的怪物是染疫並充滿破壞力的一家三口。
導演巧妙的利用不同視角製造出了相對被害者,沈浸其中的我們繃緊神經,直到最後一刻才來一個精彩反轉,讓觀眾冷汗直流的同時卻又大呼刺激。
5.《花樣年華》(In the Mood for Love)
港片中永垂不朽的經典
劇情描述住在隔壁的兩對夫妻先後和對方的伴侶出軌,其中情感勾勒之細膩與深刻,達到了其他電影難及的程度;這樣的故事絕不是第一次出現,卻能夠以不落俗套、甚至充滿藝術感的方式呈現,而在王家衛的執導、張曼玉與梁朝偉的演繹下,「不想成為和伴侶一樣的人」卻又忍不住被對方吸引的矛盾內心,被他們演繹得相當透徹。
這部電影透過一次次「巧合」的擦肩而過、不能明說的眼神流轉,我們隨著主角之間的化學作用在感性與理性間拉拔——究竟道德與愛情該如何選擇?選擇了其中一邊就能夠坦然享受嗎?在經歷了伴侶的背叛後,自己難道也要重蹈覆徹?
所有的問題與現實交錯,讓這段美好的愛情變得拗口,最終所有人都既艱辛也揪心,只能把所有想說的、不能說的遺憾的、美好的,都留在遠走他鄉後的那個樹洞。
4. 《肌膚之侵》(Under the Skin)
史嘉蕾喬韓森從影以來最大膽演出
《肌膚之侵》是一部藝術性質強烈的實驗電影,以大篇幅長鏡頭、定格影像講述外星人(史嘉蕾喬韓森)來到地球後,以美麗的皮囊勾引男人,並且將他們啃食,最終卻一點一點被人類影響,產生了「人性」的過程。
然而說到人性,其既有美好之處,卻也有殘忍之處;當史嘉蕾看見捨己救子的父親、醜陋無比卻不起色心的男人,以及地球上形形色色的人們,他的好奇心逐漸被勾起,開始模仿、甚而被人類感化。
然而史嘉蕾透過人性中的色殺死男人們,卻沒有想到自己最後也毀滅於此;在史嘉蕾終於有了人心的一點溫暖時,遭到了一名男子的強暴——也是在此時,衣服下的外星軀殼才終於顯露,男子嚇得逃跑,而史嘉蕾卻把人性的好與壞徹底的經歷了遍。
這部片在當時票房並不叫好,卻獲得了影評人一致的讚賞,或許導演的鏡頭語言有點晦澀難懂,拍攝手法也很具實驗性質,然而將整個劇情尋思一遍,會發現人性極其幽微,這也是最諷刺卻又真實的存在。
3.《年少時代》(Boyhood)
平凡又深刻的成長歷程
《年少時代》是一部拍攝長達12年的電影,並且用的全都是同一批演員,這部片在香港譯作《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看著演員們的成長歷程,這樣的翻譯實在貼切不過。
導演的初衷是想記錄一名兒子從小到大經歷的瑣事,那些事情雖然細小,卻也是使我們這個人完整的原因。導演每年都撥一點時間出來拍攝,並沒有詳細腳本,卻非常的真實與貼近人心;透過時光流轉,我們會看見孩子們越長越高、越變越成熟,你我被磨滅的赤子之心也會意外被喚醒,其帶來的感動與後勁,是許多驚心動魄的電影都無法匹敵的。
對於這部片,導演下了極佳的註解:「我一直認為,電影呈現的正是一個經歷了上千次挫折而被終結掉的童年。很多事情都是不可避免的,在某種程度上甚至是悲傷的。但是,那也僅僅是成熟過程中必經的一部分——你必須習慣眼前這個更廣闊的世界。然後當你有了一個成年人的責任感,你還要努力不讓它們泯滅掉你的年少激情,因為年少時所具有的激情,會被成人世界無情的消磨掉。」
2.《自由之心》(12 Years a Slave)
殘忍到不敢直視的黑奴真實故事
《自由之心》改編自所羅門諾斯拉普的同名自傳小說,講述一名黑人青年遭販賣成為黑奴,過上十二年慘無人道的人生,直至遇見恩人得以獲救的故事。
這部片並沒有太多煽情的戲碼,更多的是平鋪直敘的劇情,然而光是如此,黑奴的經歷都殘忍得令人不忍直視;在尚未解放黑奴的年代,他們被視為人類以下的生物,鞭打、侮辱、性侵,甚至奪取性命都是常有的事,等待他們的是日復一日的勞作,自由如同白色一般遙不可及。
然而正是因為導演採用直白的方式,赤裸且坦誠地呈現黑人當年的處境,不需多餘的言語或技巧,就能夠讓人內心一揪,並且留下深深的印象。
1. 《黑金企業》(There Will Be Blood)
全員惡人為了金錢大飆演技
故事描述為石油不擇手段的貪婪商人企圖收購大片土地,卻對上虛偽牧師、與他勾心鬥角,以及所有人都在為自己打如意算盤的鬥智故事。
以石油隱喻鮮血,這部片使用大量遠景、長鏡頭來讓場面變得寬闊,卻在必要時刻惡狠狠的將最後一點良知給毀滅,特寫出人性的黑暗;而隨著鮮血像石油一般汨汨流出,本應美好的存在,最後卻成為殘忍的諷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