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工人在2日為反對勞動法改革紛紛響應罷工,政府的改革計畫會讓雇主輕易的解僱員工,以及關閉生產效能較低的工廠,讓多數人面臨失業的危脅。全印度工會秘書長達斯古普塔(Gurudas Dasgupta)聲稱,參與罷工者包含金融業、製造業、運輸業以及煤礦業等10大工會,人數高達1.5億人,這是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上任以來印度工會力量最強大的展現。

此次是印度兩年來最大的罷工事件-從銀行員到運輸工人都參與其中。這也是歷史上絕無僅有的大規模罷工事件,印度人口約13億,此次罷工人工佔全國人口的1/10。
即使是勞工意識高漲的法國,在2010年法國政府宣佈退休改革草案,擬將法定退休年齡從目前的60歲提高到62歲,法國全國發生大罷工,官方估計人口數也僅達到200萬人之譜(全國人口約6600萬);印尼在2012年的全國勞工大罷工,抗議工資過低,印尼工會估計參與人數則約300萬人(全國人口約2.5億)。
罷工訴求
上週,工會代表曾與財政部長傑特利(Arun Jeaitley)談判,但未能達成共識,工會隨即展開24小時的罷工。工會在此次罷工中工提出12點訴求,其中包括:
- 撤回合同法案、電力法案和工廠法案:新的工廠法提高了員工需聘人數(由20提高到40),將迫使許多中小企業關門。
- 最低薪資提高到1萬5盧比(約新台幣7370元)
- 約聘工與正職員工享有同樣薪資與福利:約聘工人在國營事業佔45%,在私人企業佔55%,因為企業發現它們可以更容易的終止約聘工人的合約,並支付相對較少的薪水。
- 公共分配系統的普遍性:改善福利制度的缺陷,現有的貧困識別(Below Poverty Line, BPL)將許多真正的窮人和需要幫助的人排除在外。
- 暫停外商直接投資保險業:目前印度壽險公司正在爭奪74%的保險市場,如對外商打開投資大門則會造成公共部門的事業損失,隨後更會降低就業機會。
一位參與罷工的銀行員阿米特.卡納( Amit Khanna)告訴《法新社》:「此次罷工是在提醒政府,在改變勞動法前必須要和數以百萬計的勞工協商。」
日常生活受影響

大多城市皆以和平的方式進行,但左翼激進聯盟歷史悠久的西孟加拉邦( West Bengal),警方與激進份子間爆發了衝突。在電視上可以看見在加爾各答(Kolkata)的罷工現場,有靜坐的女性被警方拖走,以及示威者對車輛投擲石塊,全邦有近200人被逮捕。

日常生活受影響,為期一天的全國性罷工,大多店家關閉,各城市的運輸癱瘓,在德里可以看見公車站牌旁大排長龍,遊客滯留在機場,因沒有任何計程車或是其他交通工具。因為示威者強迫司機停業,並破壞他們的車子。
一位計程車司機站在他被破壞的車子前,告訴電視台記者說:「我對示威者說我要去醫院,那些人卻回答我:『今天是罷工日』,他們還打我。」


產業工會估計,單單出口業就因罷工損失37億美金,因為出口商品都被擱置在碼頭上。
勞動法改革影響及政府回應
莫迪政府一連串的親商改革是為了吸引外國投資,重振亞洲第3大經濟體,政府想要簡化印度繁多且過時的勞動法。企業認為,符合印度全國的勞動法不僅成本高且耗時,同時也阻擋了外國投資客。 (相關報導: 「上公廁,拿獎金」 印度翻轉全國的一場公衛革命 | 更多文章 )
印度商工總會聯合會(Associated Chamber of Commerce and Industry of India)秘書長拉瓦特(D S Rawat)說:「勞動改革是必要的,但政府應該採取的是一個能被接受和同意的方案,並將產業利益和人民利益視為一個整體。」然而政府的改革方案卻讓公司可以輕易解雇員工,無須經過政府的同意,且會阻礙工會的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