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嘉義踏上國家舞台 阮劇團《十殿》背後養分全靠「小地方」鄉親相助

來自嘉義的阮劇團在18年耕耘後,將以《十殿》做為給自己的成年禮,將在土地上吸收的養分帶上國表藝三館舞台。(兩廳院提供)

「以前看舞台好像很遠,上去才發現,原來距離觀眾席沒那麼遠。」農曆年前,阮劇團浩浩蕩蕩地進兩廳院試演採排,回憶第一次跟大家一起站上國家戲劇院舞台,副團長余品潔激動地哭了出來,「原來沒有那麼遠。」

18年前,甫考上北藝大戲劇系的汪兆謙,想起過去嘉義人總要搭火車到台南、高雄看表演,想著讓故鄉鄉親也能看,他於是號召高中時期的話劇社夥伴,在幾乎只能稱為傻勁的動力下,每年寒暑假回到嘉義演出。

「我們的劇團」阮劇團於是成形,一開始的舞台,是沒有鎖的教室、荒廢的月台,然後慢慢踏入嘉義表演中心,從自辦藝術節只賣出500張票的窘境,到如今帶著新作《十殿》踏上三座國家級場館。

20201222-國表藝三場館與阮劇團共同舉行《十殿》記者會,會上劇中金財神大樓意象節動土儀式,象徵劇作啟動。(吳尚軒攝)
國表藝三場館與阮劇團共同製作劇作《十殿》。(資料照,吳尚軒攝)

今年正是阮劇團成立18年,汪兆謙說,這就是他們給自己的成年禮,余品潔則笑道:「我們會很開心地上台北,這些演出,跟我們在廟口的演出,價值都是一樣的。」

由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出資的三館共同製作,已經邁入第二屆,2年前由阮劇團以《十殿》脫穎而出;過去,阮劇團本著經方經典結合在地元素的概念,將莎士比亞、莫里哀劇作結合台灣民俗信仰、文化元素後,改編為台語劇作,2年前,他們以改編本土經典小說的《嫁妝一牛車》在台北連演12場完售,劇迷好評連連。

汪兆謙當時說,阮劇團一直在思考,如何把軸線從西方拉回台灣本土,《嫁妝一牛車》就是「轉骨」的過程。

「小地方」大家都遇得到 《十殿》從嘉義鄉親汲取養分

《十殿》無疑是下一個階段。啟發自奇士勞斯基電影《十誡》,把聖經十誡移到當代波蘭社會住宅,《十殿》以十殿閻羅、地獄審判等概念出發,將台灣五大奇案:林投姐、陳守娘顯靈、周成過台灣、呂祖廟燒金、瘋女十八年,搬移到當代沒落的住商混和大樓,故事橫跨30年,從90年代的經濟起飛到金融風暴,再到2021年的台灣。

背後有三座場館的支援,《十殿》得到更充足的準備時間,編劇吳明倫耗費2年時間進行田調、劇本編寫,在如今劇場因補助制度,每年都要推出新作的環境下,格外珍貴。

20210413-阮劇團《十殿》試演場。(兩廳院提供)
《十殿》由編劇吳明倫進行2年田調編寫而成。圖為《十殿》試演場劇照。(兩廳院提供)

田調過程豐富了劇本的底蘊。如改編自《呂祖廟燒金》的屠夫角色,吳明倫談到,劇中的屠宰場場景,一開始的調查都是看相關報導、影片,但那可能是國外或規模較大的屠宰場,等實際去到嘉義當地的屠宰場,才發現和想像截然不同,很窄、很擠,和電腦螢幕上看到的樣子完全不同,也更能觀察屠宰廠內員工彼此的互動。

「那個豬就在我們前面。」余品潔回憶,當時豬隻電擊、放血的距離,距離團員所站位置不過1、2公尺距離,正面承受感官衝擊,讓許多人回去以後,好一陣子都不敢吃豬肉。

田調的方便,一部份源自於嘉義緊密的人脈網路。汪兆謙談到,比方說劇中警察的道具、制服有問題,也能直接去找員警詢問,過去想像的警察角色都是剛正形象,但實際觀察,才發現看似應該不苟言笑的警官,講話也是詼諧幽默。 (相關報導: 邪惡比憂鬱難面對 紀蔚然十年磨一部《DV8》:這點跟福爾摩斯一樣 更多文章

20210413-阮劇團《十殿》試演場。(兩廳院提供)
汪兆謙指出,嘉義緊密的人脈網絡,讓他們有許多觀察各行各業的機會。圖《十殿》試演場劇照。(兩廳院提供)

「我們這裡就是小地方,很多東西都遇得到。」汪兆謙笑稱,一方面除了大家幫忙,另一方面,也是這裡彼此距離很近,大家都能互相遇到,假如在台北,就很難這樣運作。

首演前裝台排練一個月 開演不再像賭博開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