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斯達克指數跌77%,網路泡沫是誰吹破的?不都是科技公司的錯!聯邦基金利率藏玄機

那斯達克指數跌77%,網路泡沫是怎麼爆發的?(圖/Pixabay;作者/geralt)

編按:網路泡沫是21世紀初的重大股災,以科技股為重的那斯達克指數暴跌76.81%。網路泡沫是怎麼吹破的?除了投資人與科技公司的狂熱,聯準會的信貸政策也是幫凶。(相關案例:道瓊工業指數跌90%,經濟大蕭條為何爆發?

跟之前的瘋狂事件一樣, 海曼.明斯基所提出的泡沫四大必要條件,此次也都存在:科技及財務置換、信貸易於取得、對過去教訓健忘以及將經得起時間考驗的評價原則棄而不顧。

要想解碼泡沫的咒語,我們就應該要檢視一下這個時代改變了所有事情的最大置換物─網際網路。網際網路是在 1969 年開始萌芽,當時美國國防部高等計畫研究署(Advanced Projects Research Agency)首度連結起四個「節點」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UC Santa Barbara)、猶他大學(University of Utah)和史丹福研究院(Stanford Research Institute)。這個新的「資訊高速公路」讓投資者頗感興趣,但它的初階版速度很慢,使用起來也相當困難,再加上個人電腦最初價錢昂貴,操作上也不夠靈活,因此在最初的二十年間並沒有給個人生活帶來什麼衝擊。最早的幾款網路應用如美國在線(AOL)、計算機服務(Compuserve)也沒有和更寬廣的網路連接起來,甚至於在後來接上以後,其作用也只是像一個圍了圍牆的花園,並無法直接去到自己範圍之外的網頁。

但到了 1990 年,整個情況終於開始改變。一位在跨瑞士-法國邊界歐洲核子研究組織(CERN)工作的電腦科學家提姆.勃勒斯-李(Tim Berners-Lee)發明了最初級的網路瀏覽器,並且很有先見之明的將之命名為全球資訊網(WorldWideWeb)。當時,他其實只是想把研究組織內錯綜複雜的電腦系統連結起來,結果等於是在無意之間,他竟然把全球都連結起來了,從而創造出攪亂整個金融市場的大轟動,也改變了每一個人的生活方式。

勃勒斯-李的第一個瀏覽器在一般的應用上需要太多專業技術,還好其他的電腦程式員,很快就做了各種簡化操作方面的改善。到了1993 年,伊利諾大學(University of Illinois)的國家超級電腦應用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Supercomputing Applications, NCSA)推出了名為馬賽克(Mosaic)、在微軟 Windows 環境下很易於安裝及使用的瀏覽器。當時是一位名為馬克.安德瑞辛(Marc Andreessen)的伊利諾大學學生帶領國家超級電腦應用中心的小組,他畢業之後搬遷往加州,然後開始跟一位名為吉姆.克拉克的電腦科學博士攜手合作。 (相關報導: 千金股漲勢熄火,台股警訊來了?世芯-KY跳空跌停,傳言又有大客戶遭列黑名單 更多文章

大約十年之前,克拉克成立了生產高檔電腦的矽谷圖形公司(SiliconGraphics),以科技的行話來說,這種設備稱之為「工作站」,也就是根據某個特定工作而特別訂製的設備,使用自己專有的操作系統跟軟體。1980 年代,生產「工作站」的製造商賺了數以十億計的美元,但對於大多數的公司而言,這個營利的能力其實是個黃金陷阱,因為個人電腦的發展神速,很快就可以置換它們,這一點,有遠見的克拉克早就看出來了,然而,他卻無法說服公司的管理階層。失望之餘,他選擇離開矽谷圖形公司,一方面是對他自己手創的公司走偏而感到失望,另一方面也是因為他手上持股的價值「僅」剩下了兩千萬美元,根據他自己的說法,「在一個能創造出大量個人財富的產業裡,對於一個投注了十多年創意、領導才能、勇於承擔風險以及努力工作的人(他自己)而言,這筆錢實在端不上檯面。」他也誓言下一回再創業的話,一定要擁有更多的控制權,得到的報償也要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