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曾任Riot Games大中華區負責人的葉強生,在五年內讓英雄聯盟一躍成為電競界第一把交椅,卻選擇在事業起飛之際婉拒高薪挖角、向原東家預告辭職,並在一年後投入小家電領域,以環保和友善環境理念成立新創公司ROEHL樂活家居。
明明可以在電競產業繼續發光發熱的葉強生,為何會選在發展正好之際「跳船」,選擇的還是看似八竿子打不著的環保領域?本文作者爬梳葉強生自大學畢業後的職涯軌跡,原來看似跳Tone的職涯選擇,其實每一步都有跡可循。
年輕一輩鮮少沒聽過英雄聯盟,它是電競「瘋」潮裡最具代表性的經典遊戲,也是將電競由人跟機子的互動,拓展至社群、成為當代文化,甚至延伸出大型電競聯賽、賽事直播等運動娛樂產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然而,在中國電競的黃金時期,將英雄聯盟一舉推上電競文化代名詞的推手,來自台灣,他是前Riot Games大中華及東南亞區負責人葉強生(Johnson Yeh)。
每天叫醒他的,是改變世界的熱情!
回顧葉強生的職涯路程,非常跳Tone但又有跡可循。他畢業於芝加哥大學經濟學系,初期在富達(Fidelity Investments)擔任產業研究分析師,後至美國杜克大學進修MBA,並於知名顧問公司麥肯錫(McKinsey & Company)工作八年。
人都說管顧業擁有橫跨多領域、多產業的特質,而每個身處管顧業的人,也因經手的專案項目而有不同發展,同樣的葉強生也是。他在McKinsey工作前期,多接觸金融產業;中期修了一年半的無薪假,專注取得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戰略管理系博士學位;後期重回管顧業,接觸可再生能源(Renewable Energy)及循環經濟(Circular Economy)領域,並在作專案的過程中,挖掘出成就感、找到畢生的熱情。
對於這一切,葉強生說都是偶然跟運氣。「最初的火苗,是由2006年一部紀錄片《不願面對的真相 》(An Inconvenient Truth)點起的。」他表示,這部由前美國副總統高爾(Al Gore)談論全球暖化及氣候變遷的紀錄片,當時帶給自己極大震撼,也因此長期關注這個議題。
這種巨大的成就感及興奮感,讓他確立人生的志業——環境保護及循環經濟,也促使他願意付出更多努力,離開麥肯錫加入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簡稱WEF),投入可再生能源及循環經濟。
世界經濟論壇是以研究和探討世界經濟領域問題、促進國際經濟合作與交流的國際非營利組織,每年均聚集全球工商、政治、學術、媒體等領域的領袖人物,並發表重要報告。葉強生選擇世界經濟論壇,就是希望運用國際組織的能力,來推動他所相信的環保及循環經濟。
在世界經濟論壇的一年多,葉強生深深感受到「改變世界,是辦得到的」,也因為論壇性質,讓他學習到「如何籌劃國際級大型活動」,並吸收更多更深的循環經濟領域知識,了解此生態圈的利益相關者(Stakeholders);而每天和世界知名的環保及循環經濟領袖、財富五百強(Fortune 500)公司執行長溝通、研究改善世界的方法,除增進他經營人際網絡技巧,也讓他一窺高層人士們的視野。
意外之喜是身處世界經濟論壇的一員,葉強生必須在世界各地倡議理念,這也幫助他建立個人品牌,創造更多能見度。
這些經驗難能可貴,然而,卻也讓他逐漸發現國際性非營利組織必須和太多相關機構合作,因此執行時程長,讓習慣快速前進的葉強生難以適應,因此他決定再度轉換跑道。
於是2015年,從小就特別愛打遊戲的葉強生加入了美國公司Riot Games,投身亞洲區的電競產業,並在未來五年,取得驚天動地的好成績。
該如何衡量人生呢?
葉強生很早就為自己訂立人生三大使命: 環保、透過創業創新改善人們生活、為台灣做出貢獻。
過去在電競及運動產業的耕耘,讓他能將「創業」這個項目做得很深,但即便有很好成績,葉強生卻還是因為無法投入對另外兩個使命作出長足貢獻,有種無法忘懷初衷的感慨。
然而,要徹底跳出圈子,是需要衝動的。那個機緣發生在2018年底,一家公司開出高價挖角他,而這個機會卻讓葉強生更深切地思考:「我的人生到底追求什麼?是財富嗎?或者其他的人生目標才能帶來真正的價值?」
這種來自靈魂深處的自省,讓葉強生意識到自己追求的是「志業」,而非「事業」,當下就決定放棄已有的成就跟榮耀,拒絕高薪工作,同時也向Riot CEO預告一年後將離職、朝「創自己想要的業」邁進。
Design your professional
自2016年暢銷書《Designing Your Life》推出後,設計人生成為很夯的話題。事實上,不只人生能設計,職涯同樣能訂製,而葉強生恰恰完美體現——他為自己量身打造創業。
一般創業模式,也許是發現一個未滿足需求而找到因應的解決之道,或者擁有新技術進而尋求市場。但葉強生走的是全然不同的路線,他先有理念(Vision),再匯總自己職涯至今的優勢,包括帶團隊的個人風格、電競遊戲界的資源及打造社群的經驗、循環經濟領域的創新觀察,以及對於創造影響力的感悟,規劃出屬於自己的創業。
家電界的lifestyle,化Impossible為possible!
「我想要藉由社群力量帶動循環經濟」葉強生堅定地說。但是,什麼是社群力量呢?又該怎麼具體化它的影響力?葉強生解釋,這是源於他在電競業,將英雄聯盟發展成年輕人生活型態的經驗,讓使用體驗不僅限於點對點的交流,而是將每個使用者納入社群的一員,並擔任產品的傳達者、理念的傳教士。而這一點也是因為我們的品牌本身所代表的價值是使綠色輕生活成為新的生活潮流,而不同於英雄聯盟。
(相關報導:
華爾街日報導讀:花錢請教練輔導孩子打遊戲,美國家長怎麼想的?
|
更多文章
)
Johnson的新創公司—ROEHL樂活家居,選擇投入家電領域。他們的信念是「環保」及「友善環境」,但目標並不是「賣家電」,而是建立新的生活形態,推動「綠色輕生活」的浪潮。「家電只是我們的第一站,我們希望透過改變居家的生活方式,從而改變目前社會的產品設計方式」。
另外,ROEHL的商業規劃也很獨特,一般新創公司,多以先獲得「標竿性產品的營收」為考量,然而ROEHL是打遠線。ROEHL的商業模式是「只租不賣」,運用這樣的商業模式來改變大眾的消費習慣。不走線下或電商路線,而是回歸「社群」的初衷——全靠人跟人的接觸來推廣。它以第一款商品擔任理念載體,而後推出完整產品線,豐滿及強化品牌形象。
對於銷售方式,葉強生說他希望強調的是「打動人心」,畢竟要讓顧客對一項新品牌從知道到熟悉、考慮、購買、推薦,是需要時程的,而在這之中,要招募「認同品牌理念」的追隨者,更需要一次次人對人的講述及溝通。
這種種的創新模式,乘載的是葉強生的雄心壯志——打造一個成功的、國際化的品牌。讓「作環保」跟「經營得好」成為一種可能,而且成為典範,激發全球的品牌,不限產品領域都能在設計初期考慮產品永續性。
挖細呆灣郎!熱血爆棚的使命感
葉強生擁有近二十年國外求學及發展、並待在國際級公司工作的經驗,再轉戰台灣創業,總有些不一樣的觀察。
創業經驗豐富的他,分享台灣創業圈的兩大缺陷:「缺乏國際觀」及「缺乏作品牌的意識」。也因此,他對自己有更大的期許:「我希望未來,能藉由自己創業成功的故事,激發更多台灣年輕人去建立『品牌』及『國際觀』兼備的公司。」同時,他也希望能號召更多在海外發展、優秀的台灣年輕人,回家,大家一起來改善台灣環境、顛覆市場。如此一來就不負他這一生的使命:作環保、以創新改善人們生活、為台灣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