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紀宇專欄:一場由生命、示威、暴動催生的公共政策辯論──美國警政改革與革命

美國明尼蘇達州的黑人佛洛伊德上個月遭到白人警察當街壓制,長達8分46秒的跪頸舉動讓他失去了寶貴生命,也讓美國的種族歧視傷痛再次引爆全國暴力抗爭。(美聯社)

槍聲崩雲、影像裂岸,捲起千堆雪。但是,統計數字有時比聲音影像更怵目驚心。在美國,黑人男性被警方殺害的機率是白人男性的2.5倍;終其一生,黑人男性每1000人有1人會死在警方手中;黑人佔美國人口約13%,但是在遭警方槍擊致死者之中佔26%,如果只計算「無武裝者」更高達36%;黑人駕駛被警方攔檢的機率是白人的2.26倍,黑人駕駛被攔檢且被警方搜身的機率是白人的2.44倍;在美國這一波反警察暴力、反種族主義運動的原爆點明尼亞波利斯(Minneapolis),黑人市民受到警方武力(暴力)對待的機率是白人的7倍。

明尼亞波利斯黑人男子佛洛伊德(George Floyd)遭白人警員暴力虐殺、8分46秒行刑影片傳遍全世界之後,美國總統川普與其司法部長巴爾(William Barr)三令五申;美國警方(與其他體制)並不存在「體系性的種族主義」(systemic racism),惡形惡狀的只限於極少數的「壞蘋果」(bad apples)。但是有太多的統計與研究早已指出,「蘋果樹」的問題遠比其果實嚴重。

「蘋果樹」的問題遠比「壞蘋果」嚴重

佛洛伊德「我不能呼吸……」的哀鳴看似淒慘無助,卻引發美國半世紀以來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社會運動。種族歧視是普世之惡、社會之癌自不待言,但這場社會運動還催生出一場精彩的公共政策辯論:美國警察何去何從?

在「刪除警察預算」(Defund the Police)、「廢除警察」(Abolish the Police)口號震天價響之際,美國警察正面臨史無前例的「正當性危機」(crisis of legitimacy)。佛洛伊德的悲劇既非特例也非罕例,黑人與西語裔等少數族裔面對警察的遭遇,在在顯示這個體系習慣性地背離自身「社區保護者」的職責,淪為優勢族群壓迫弱勢族群、剝奪其公民權與法律保障、阻礙其健全發展的暴力工具。有學者指出,美國許多都市少數族裔地區的「警民關係」,其實與斯里蘭卡、緬甸、剛果民主共和國之類的國家相去無幾。

面對這樣的歷史沉痾,美國社會湧現兩股聲浪,或許可簡單劃分為「改革派」與「革命派」,各有根據與論述,並不全然互斥,同樣發人深省。

改革派:大刀闊斧的改革有必要也仍有希望

改革派認為,美國警察體制儘管問題叢生、記錄惡劣,但其存在價值不能一筆抹殺,大刀闊斧的改革有必要也仍有希望,例如國會正在辯論的法案:建立全國性的警察不當行為與武力行使資料庫、禁絕「鎖喉」(chokehold)等高危險執法動作、停用經常造成無辜傷亡的「不敲門搜索令」(no-knock warrant)、限縮警員執法的行為免責權。

長年研究警方執法問題的馬里蘭大學(University of Maryland)黑人社會學家瑞伊(Rashawn Ray)進一步提出4點主張 (相關報導: 「內戰即將爆發,我們要宰殺黑人」 美國白人警察種族仇恨言論震驚社會 更多文章

一、強化體制內問責(internal accountability):要求警局負擔不肖員警造成的司法成本(和解賠償金),而不是一律由地方政府埋單,讓警局更有動機強化訓練、整飭風紀。二、不讓「壞蘋果」警察轉移陣地,繼續施暴,因此建立全國性的資料庫刻不容緩。這也讓人聯想到以前許多天主教會對戀童癖、性侵犯神職人員的處置:略施薄懲,調往其他教區,寄望他們會改過自新,結果卻往往是變本加厲。三、減輕警察工作負擔。傳統觀念總認為警察的首要工作是「除暴安良」,但其實他們有一大部分時間是在處理非關暴力、非關犯罪的事務,有些是雞毛蒜皮,有些則應該由其他專業人員(例如社工)接手。四、調升警察薪資,以房屋津貼鼓勵他們住進自己的轄區,化身為社區的一分子,讓他們與自己服務的對象一起生活、一起購物、一起上教堂,建立正向的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