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選戰落幕,拜登入主白宮幾無懸念,面對全球政經局勢轉變,台灣的契機又在哪裡?和碩集團創辦人與董事長童子賢指點明路,產值高達4兆美元的汽車產業,未來轉型將為台灣帶來無窮機會,因為所需元件正好都是台灣擅長的強項,「想像一下,規模如此龐大的產業脫胎換骨,可以創造多少商機?」
童子賢19日出席「解密白宮新主人,台灣的挑戰與可能-高峰論壇」,以「從產業看國力、社會力如何藏富於民」為題發表演講,《風傳媒》特別針對演講內容進行重點整理。
汽車產業大變革對台灣影響深遠,挑戰與機會並存
童子賢先從數據談起,今年第2季的經濟就像經歷一場世界大戰,第3季雖有反彈,但比起去年同期,美國與歐元區還是分別衰退3.5%及4.4%,台灣卻逆勢成長3.3%,「宛如疫情之下的香格里拉,還蠻幸福的。」
根據統計,半導體產業在2020年的產值為4,260億美元,年增3.3%,台灣更上一層樓,成長幅度達16.7%,並且正式超越韓國,以新台幣3兆元的產值躍居全球第二半導體製造國。
童子賢也說,Deloitte今年初的產業分析報告,預估智慧型手機產值達到4,590億美元,並且帶動周邊應用商機高達9,000億美元,相關產業重要性不言可喻。但是受到疫情衝擊,全球實際產值恐將減少8%~10%。
個人電腦產業則是異軍突起,受惠於遠端需求殷切,今年第3季出貨成長達到二位數的12.7%,表現相當亮眼。
至於汽車產業,今年產值原先預計超過4兆美元,卻因疫情影響,銷量急速下滑,但是未來總會雨過天青,尤其許多歐美國家領袖已經宣布,2035年達到汽車產業全面使用乾淨能源的目標,這對台灣影響深遠,挑戰與機會並存,值得大家把握。
汽車產業新架構所需的零組件都是台灣擅長的強項
童子賢說,目前汽車產業是由70%的機械業加上30%的電子業所組成,過去10年、20年來,讓汽車更舒適、更便利、更安全都是來自資訊電子業的貢獻,包括煞車不再是機械式ABS,噴油嘴也不用像40年前那樣,下雪出門還要先暖車。
然而,這還不是最大的改變,未來機械與電子「7:3」的比例將會對調,汽車產業的架構將轉以機電、電機、電子、資訊及網路為主,所需的被動元件、充電樁、充電器、控制系統、網路通訊及IC等,都是台灣擅長的強項。
童子賢指出,光是半導體與電子產品,就讓台灣經濟風生水起,佔了我國出口超過一半。雖然目前電動車發展還沒百分之百成熟,但根據專業研究機構的分析,3年內產值會達到4,500億美元,幾乎快要追上半導體。
童子賢直言,過去10幾年來,智慧手機產業蓬勃發展,對於台灣型態是不利的。因為壟斷性、決定性太強的品牌獨大,所有規格一成不變,導致零組件、加工及代工業者很難擁有自主性,處於相對弱勢的被動局面。
如今5G、IOT時代來臨,會讓整個台灣中型企業主動性增加許多,毛利率可望從過去的「毛三到四」,拉升到15%、25%甚至30%。 (相關報導: 風傳媒高峰論壇》俄羅斯才是最大威脅?中研院院士朱雲漢揭美中新局 | 更多文章 )

不用太在意拜登在選戰期間,或是過去說過什麼話
「我們應該歡迎這樣的時代」,因為它所瞄準的應用包括醫療、教育、交通、消費、娛樂,每個應用面向不同,設計出來的產品和服務就不一樣,很難由單一品牌或廠商壟斷規格 ,這是對台灣有利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