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影人超時工作、受傷意外都是家常便飯…日舞影展「台灣之光」點出台美影視產業關鍵差異

苗華川2019年導演電影《拔管》,透過11歲小男孩的視角,講述大人之間面臨至親生離死別時的幽微心境。(圖/苗華川)

編按:國片拍十部賠九部,一直是台灣影視產業苦惱難解的問題。今年年初,台灣影評人無影無蹤特意前往美國最大獨立電影盛會「日舞影展」採訪出身紐約大學電影系的台灣子弟苗華川,以他在台美兩地工作經驗,分析台美影視產業關鍵差異。

以獨立製片搖籃之稱的日舞影展於一月底展開,來自全球的創作者、片商、投資人或媒體在此齊聚一堂,為的無非就是「發現」與「被發現」。過去有許多默默無聞的低成本作品在此獲得青睞,一路搶進奧斯卡獎,許多導演如克里斯多福.諾蘭(Christopher Nolan)在初出茅廬之時都受惠於日舞影展的鼓勵。難以計數的創作者每年都在此尋找伯樂、尋求媒合。

筆者今年以媒體身分實地前往了位在猶他州的日舞影展,成為了今屆影展少數的華人參展者。由於日舞影展仍然是較為聚焦美國本土作品的影展,亞洲電影本來就不多見,台灣電影缺席並不令人意外。但在眾多美系作品之中,有一部作品的背景與我國息息相關,它是由台灣子弟苗華川監製的美國短片《骯髒》(Dirty, 2019)。苗華川出身紐約大學電影系,在畢業後專注導演與製片工作,在台、美兩國都有豐富的影像製作經驗。本文將特別邀請苗華川向讀者分享美國電影系教育的特殊之處,以及兩國影像創作的實際差異。

沒有遊樂場嬉鬧,童年在電影薰陶中度過

即便年紀輕輕便帶著執導或者製作的作品行遍全球,在苗華川身上卻看不見一絲傲氣,反而是如同大男孩一般的坦率,每問必答。出生加拿大溫哥華的他表示自己的童年不是在草原或遊樂場上度過,而是跟著酷愛電影的父親待在家看片。偏偏父親顯然不是好萊塢電影主義者,所喜歡的是卡薩維蒂(John Cassavetes)執導的一類藝術類型獨立製作。明明有看沒有懂,但苗華川在父親的薰陶之下,好像也習以為常了。

不過也因為經常性接觸電影藝術,視野也因此更「超齡」,使得他從小就立志走向影像創作的路途。恰好父親與執導《無言的山丘》(1992)等作聞名的王童導演是舊識,在王導演的鼓勵之下,苗華川在13歲就拿起攝影機東拍西拍,對電影益發著迷,更堅定了自己的目標。

但為了讓自己不要只侷限在一個領域,因此當得以受到父母栽培赴美讀書時,苗華川不願選擇體系較為單一的電影學院,而是申請了海納百川的紐約大學電影系。在紐約大學,除了專注系上的課程,他也有機會去跟不同領域的同學進行交流,也能吸收一些關於音樂或其他藝術專業的學問。在如此開放的校風之下,產生了多位傑出的校友,包括在華人世界與好萊塢都獲得崇敬的李安導演。 (相關報導: 國片拍10部賠9部資金難找 投資方說出丟錢關鍵是文化部「輔導金」 更多文章

(圖/苗華川)
苗華川個人照。(圖/苗華川)

成為李安學弟,校風自由但也要求自負責任

不過既然是名校,其教學風格顯然也別有特色。苗華川說紐約大學的老師大概之前也都是美國式的「文青」,雖然重視電影理論與電影欣賞,但並不會以填鴨式的方式逼迫學生吸收,非常重視課堂上的自由度,鼓勵學生用聊天的方式討論電影。

「老師也一直講電影這個東西不像是數學,你有一個公式就能解。你要把你自己的聲音給帶出來,老師只能跟你講很基本的,告訴你有遠景、近景等等,教會你後,鼓勵你用你學到的來拍。等到你把這些標點符號你都學會了,這句子是你自己去造。」苗華川接著解釋課堂的運作方式:「所以這些老師基本上真的給我們很多空間,可能今天我把劇本帶來課堂上給大家看,整整一整個小時都是在讀你的劇本。讀完之後老師就會給意見,每個學生也都要花個五分鐘表達自己的意見,他鼓勵大家去考慮不同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