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國號幾樣心情,小英的雙十文告激起千堆雪,此時又讓「中華民國」這稱號成為熱議詞。
「中華民國」只是國民黨的「附隨組織」吧?
中華民國已經滅亡了?中共為了自己法統承續的合理性,必須堅持此一認定。所以從來不肯接受台灣使用中華民國政府的稱呼,當然更不能承認中華民國政權幾十年來繼續存在並持續運作中的事實。只要「中華民國」在台灣這個政權存在一天,中共政權的合法性就存在一天的威脅,特別是中華民國在台灣已經發展的民主制度,更是對中國人民存在召喚的高度想像力,在中共政權眼中就是芒刺在背,這絕非中共政權所能忍受的。
台聯黨在10月10日這一天公開發布說:「中華民國不是台灣,雙十不是我們的國慶。」這基本代表深綠獨派系統的聲音。經由民主選舉的考驗,她們跟祖國論者一樣也已被歸入到少數派,在爭取認同的論述上顯得稍嫌蒼白而力有未逮。
黨主席柱柱姐演的仍是哭調悲情戲,她非但悍然拒絕參加政府正式慶典,還公開抨擊小英政府說:「不知道中華民國在執政黨眼裡是什麼國家,他們也沒說清楚講明白,而且執政黨用不合法合憲的方式追殺國民黨,『我們還有什麼心情參加他們的國慶慶典』?」
國民黨資深立委賴士葆則在臉書上用哀嘆句寫著:「中華民國不快樂,因為中華民國彷彿名存實亡了。」
馬英九、吳敦義則選擇了出席「中華民國國慶大典」,跟黨中央唱的不同調。
前副總統吳敦義(左一)與前總統馬英九都選擇出席國慶大典。(李振均攝)
緊接著,國共兩黨同步正式宣布11月初將進行「國共論壇」和「洪習會」。而且議題也將之前的「兩岸經貿文化論壇」更名為政治討論為主的「兩岸和平發展論壇」,這是等同「一中同表」的聲明了,立院黨團立刻又陷入「選邊站」的尷尬處境。
從前,中華民國只屬於國民黨的,因為黨國一體;所以,只有國民黨才能保衛中華民國,中華民國根本就是國民黨的「附隨組織」;現在,中華民國已經屬於民進黨的,那麼,國民黨就要聯合共產黨一起來消滅「中華民國」?
這道理這邏輯好像有點怪怪的?卻就是現實政治的進行式。
中共對「中華民國」零容忍,欲除之而後快
「中華民國」到底是不是被民進黨借殼上市,已有多方討論。小英既是依據中華民國憲法宣誓就職為中華民國總統,追究是否借殼上市只是個假議題,無須太過認真。台灣是個實行民主的主權國家,她現在的國號就叫「中華民國」。你可以喜歡或接受這國號,也可以反對或厭惡這國號,等時機成熟了,可以依據法律進行公投修憲更改之,或是說,該統該獨,也必須採用民主自決程序,由台灣全民進行民主共決。這是最穩當也會是最少爭議的更名方法,都尚待各方努力。但,她現在就是台灣這主權國家的國號,在台灣這就是個政治現實,不管你喜不喜歡。
(相關報導:
夏珍專欄:悲哉洪秀柱 和平奮鬥救中國
|
更多文章
)
在國際環境上,「中華民國」這國號卻是相對較麻煩的問題。因為有個左岸的惡鄰不喜歡「中華民國」這國號,不對,是她對「中華民國」這國號零容忍,所以必除之而後快,所以絕不容你在國際上趴趴走,所以誰說了誰就是「台獨」。這造成台灣要走出去的諸多困擾,很多人才會強力主張把「中華民國」改為「台灣」。這也豈不是等於中共強行要逼使台灣改名的獨立事實?
兩岸比的是政治智慧和無限期的耐力
「如前所述,該政權(台灣的中華民國)是歷史上中華民國政權的『殘餘』或『剩餘』部分,其實質是與中國中央政府(即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負海頑抗』的一個『事實上的政權』,但該政權有其自身的複雜性,具體表現在:
其一,繼續沿襲中華民國的國號以及一整套機構名稱和政治符號,給台灣民眾以中華民國仍然存在的觀感;
其二,繼續以中華民國名義在國際社會維持著少數『邦交國』,使國際社會產生其為主權國家的錯覺;
其三,台灣地區的憲政改革與民主改造使台灣當局成為了台灣地區的民選政權,從而使其帶有了『合法政權』的成分,進而使得台灣當局的性質更加複雜化。」
「最後需要指出的是,兩岸要在中華民國問題上達成共識,需要一個漫長的時期。而且,單在台灣社會內部達成共識就需要很長的時間。眾所周知,台灣是一個民主多元社會,實行政黨競爭制度,不同的政治派別對於中華民國的定位方案不同,需要先內部整合,然後再與大陸商談。就內部整合而言,在目前島內的政治生態下,整個社會已撕裂為兩大陣營,很難達成一致意見。以上事實都決定了『中華民國』問題在短期內難以解決。」
由上文,我們可以管窺到,中共自己很清楚「中華民國」問題在短期內難以解決,只能以拖待變,而如何「拖」就會是種高度政治智慧了。
「前進台灣、買下民國」的棋局被搗破了
馬英九執政8年,是打著煙幕彈「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積極向中傾協,中共自然也順水推舟開始制定「前進台灣、買下民國」的「台灣內政化」大戰略。據知,這計畫的實際執行進程預定是20年,在這期間只高調彈奏「九二共識」蓄意模糊掉「一中原則」,讓台灣人民在馬政府上下謊言中自爽自嗨。台灣人民也就這樣沉迷了7年後,才突然被太陽花給震醒了!這是中共涉台當局完全狀況外,完全意料外的一場大地震。
原本已如探囊取物的「台灣內政化」進度被嚴重堵塞了。
2016年,國民黨選舉再度慘敗,台灣新政府積極要掙脫中共掌控,國際形勢也正在逆轉,南海、東海緊張對峙,薩德部署南韓基地、美日聯合堵中的新冷戰格局已儼然成形。台灣在這樣的新形勢下,小英政府顯然是選擇美日同盟陣營的,中共的如意算盤全然失算了。國民黨的無能與不得民心造成習大大對台政策上極大壓力,遷怒下,自然不會給小英政府好臉色。
(相關報導:
夏珍專欄:悲哉洪秀柱 和平奮鬥救中國
|
更多文章
)
小英展魄力,號召「力抗」中國的「壓力」
兩岸問題本來一直都是國民黨自認為的最強項,因此從選前到敗選後仍然緊抱此一議題,與對岸聯手對小英窮追猛打,我們可以視之為「一手爛牌只好打爛」的無策之策。對岸的中共也是在錯愕之餘只能是緊逼盯人,靜觀其變。國共兩黨本來也就習於隔空放話,以為只要緊抓住「九二共識」不放,即可強逼小英就範。中共在實際動作上則在島內外逐步升壓,諸如「93反污名」「912要陸客」「8王朝聖」及ICAO和奧運及國際體育賽事強行阻擾等等,無非都在等著小英在雙十國慶日屈服於中共高壓而接受「九二共識」。當然,全都落空了。
觀察小英鋪陳雙十文告對答覆兩岸問題一系列的事前安排,我們基本可以看見其主要用心。
既然是要「力抗」中國的「壓力」,當然就是不會是屈服的態勢。這引起廣泛討論。
接著在10月4日接受《華爾街日報》專訪時,正式提出新四不原則,她說:「那我們也再一次確認,我們的承諾不變、善意不變,但是我們不會屈服在壓力底下,也不想回去對抗的老路。為什麼我要講這些,是希望能夠回到520的那段時間的狀態。」
然後又在10月7日接受日本《讀賣新聞》專訪時再次強調說:「政府會尊重1992年兩岸兩會溝通協商達成的若干共同認知與諒解的歷史事實。我們認為,回歸到這個歷史事實是我們回應中國大陸訴求的重大善意表示。我們也呼籲中國大陸方面放下歷史包袱,透過不設前提且建設性的溝通與交流往來,化解雙方之間的分歧。」
蔡英文總統6日接受日本《讀賣新聞》專訪。(總統府提供)
最後才在雙十正式文告中直接挑明兩大核心問題,她說:
「我要呼籲中國大陸當局,正視中華民國存在的事實,正視臺灣人民對於民主制度的堅信。」
但,正如我在之前撰文所曾經認定的,除了國共DNA相近才會順暢對話之外,兩岸對話基本上就是「雞同鴨講」。10月11日,國台辦立刻針對小英的善意言論給予粗魯無禮的回應:
前者,正視中華民國存在的事實,國台辦回說:「歷史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
對後者,關於正視臺灣人民對於民主制度的堅信,國台辦則回說:「大陸有13億多的強大民意做後盾,沒有任何力量能夠阻擋國家統一和民族復興的歷史步伐。」
本來,小英以總統之尊在雙十節的正式發言,對岸本應按同等規格以禮回應才是,殊不知,對岸卻是以國台辦的發言人出面答話,這樣的輕佻全失其自詡的大國氣度,豈不為天下笑!
台海問題國際化顯示小英戰略高度
反過來看,小英這雙十文告的節節鋪陳,明處像似在對中共喊話,我個人較白目,認為這些話其實就是要說給台灣人和美國人及日本人聽的。
精采處在於,小英直接指陳了當前兩岸問題的兩個主軸:中華民國存在的事實&臺灣人民對於民主制度的堅信。不管兩岸是要合理競合或是相互對抗。
資深兩岸記者王銘義先生在其新書《波濤滾滾: 1986-2015兩岸談判30年關鍵秘辛》中有段記述著1998年二次辜汪會談後,辜率代表團在北京會見江澤民,就在結束會談那一刻,「辜振甫在起身握著江澤民雙手的時刻,不厭其煩地對著江說道:『江先生,今後兩岸關係發展要有所突破,大陸方面總要務實面對中華民國存在的事實。』陪同會見的中共官員,包括錢其琛、唐樹備、陳雲林屏氣凝神,臉色緊繃。……」
小英幾度強調要回到92會談的事實基礎重新開始,其用心無非就是要將「中華民國存在的事實」帶進兩岸可以談判的事實基礎上。
然而,當中共總是對此視而不見,故意要忽視,也幾次的無端援引13億人民意志蓄意蔑視踐踏台灣民主制度下所反映的民意,那麼,還能怎麼跟你談?天朝的傲慢嘴臉只能是跪拜加三呼萬歲,台灣人民和世界輿論會認為誰有理?
《環球時報》批評蔡英文總統的國慶演說「失去了避免與大陸對抗的機會」。(翻攝網路)
這些話跟中共說,是與虎謀皮,但跟美國人民去說,跟日本人民去說,她們都能聽懂,也都能有正面呼應,也都能產生積極響應的共鳴。
果不其然,在今年的雙十晚宴上,我們看到了來自日本含25位國會議員的273人前來祝賀。
11月11日,美國亞太事務專家在紐約外交關係協會(CFR)「亞太再平衡」政策閉門座談中提及,相較於前總統馬英九時期的兩岸關係,台灣議題勢將重回美、中之間重要討論事項。與會的CFR亞洲部主任易明(Elizabeth Economy)發言指出,為了避免引發陸方疑慮,招致激進批評,並且確保支持者滿意,小英總統處理地非常老練。
易明也同時指出,小英總統將內政做為施政重點,包括振興台灣經濟、創造年輕人就業、改革長照政策等,還有分散與其他國家的貿易及投資關係,都是明智之舉,這些議題對中國大陸而言不具威脅性。但儘管如此,易明認為,北京已做好準備視小英為「挑戰」,而且兩岸關係目前看來明顯處於緊張階段。她預期中國大陸將使台灣的外交及經濟處境更為困難,不同於馬政府8年任內,挑戰勢必愈來愈明顯,而台灣議題也預期將再度成為美中之間重要討論焦點。
從國際情勢看,中共可以繼續以大欺小,繼續打壓台灣,限縮台灣國際空間,但目前中共亟欲走向強國對抗的野心,也正反噬著她日益沉疴的內部矛盾。光是東海南海的中日與中美對抗就已讓她窮於應付,更何況北極熊隨時虎視眈眈的南侵計畫,以及中印邊界的緊張危局!
中共其實只剩「民族主義」一張牌可打了
杭亭頓在1968年發表《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一書中他認為,經濟和社會的現代化 一旦超越政治發展,政治衰敗就會發生。因為現存政治制度無法容納動員起來的新興社會群體。
中共的政治制度迄今猶然緊抱著「黨國威權體制」的「以黨領政」模型。當經濟在「先讓一部份人富起來」的政策指導下走到了「分配嚴重不均」和「貪腐無處不在」的此際,面對社會嚴重問題,她幾乎只剩下「民族主義」的動員可用了。如果我們能好好體會中共對台策略也都只能猛打「大中華」的民族牌,就不難洞悉她手中可打的牌實在是很有限的。
以民族主義對抗台灣的民主成就,中共其實也適時拿來做為其團結內部予盾的武器。台灣新政府當然不㑹笨到像國民黨一樣,比如像現在的主席洪秀柱,不思奮起再造,卻怠惰的選擇高度配合其「大中國民族主義」的動員手段,成了呼之即來的小馬仔。國民黨統治的「中華民國」曾經被共產黨「滅亡過」,現在的國民黨則乾脆丟盔棄甲舉白旗投降,直奔北京朝拜成了唯一選項。歷史輪迴寧不讓人唏噓!
兩岸聚焦在民主場域鬥爭方是制勝之道
台灣在政治上的廢弛已嚴重落後現行國際經濟很遠很遠了!現存政治制度和技術官僚及現存法令,更是無法容納動員起來的新興社會群體,在高科技引導的新社會裡基本就是接近癱瘓的。因此,小英政府與其長期膠著在兩岸問題上,其實更應該加大力度著力在內政的問題上。尤其是如何用心積極鬆綁老藍男的政治制度上,以適應並容納新興社會知所需所求。
台灣已邁入一個必須用心融合數百萬新住民的新社會,傳統的民族主義顯然就是台灣自己的大敵。如何致力於善用民主制度,大幅度打破老舊民族主義框架,才能成為融合各族群的新社會,這才是小英政府必須戮力以赴的大改革。
*作者現任桃園農田水利研究發展基金會董事,曾任立法院第二、四屆立法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