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四個耳朵聽:《談話聖經》教你聽清楚、講明白的溝通(1)

即使最新近的夫妻家人溝通與談話亦有技巧。(勵馨基金會提供)

 

丈夫(訊息發送者)對正在開車的妻子(訊息接收者)說:「嘿,前面是綠燈!」這項訊息裡面包含了什麼?訊息發送者(有意或無意地)在訊息中夾放了什麼?訊息接收者可以從中拆解出什麼?

談話聖經案例一
 
談話聖經案例二
 
談話聖經案例三
 
談話聖經案例四
 

訊息的解剖學(當有人發出訊息……)

要描述人際溝通的基本過程很容易:有個訊息發送者,他想告知什麼。他把關切的事物轉譯成可辨識的符號傳送出去。發送出去的東西,我們稱之為訊息。訊息接收者則負責解讀他可以察覺的產物。原則上,發出的訊息應該或多或少和接收到的訊息相吻合,如此才可能產生相互理解。訊息發送者和接收者經常利用這種可能存在的一致性,檢驗相互間的理解是否存有善意。透過接收者的回報可以得知,他是如何解讀訊息、訊息是以什麼樣的方式傳達到、訊息對他產生了什麼影響。發送者可以在回報過程中或多或少檢驗出,他傳送訊息的意圖是否與接收者的結論一致。這種回報也被稱為回饋。

我們再來仔細檢視「訊息」。對我而言,訊息是個很迷人的「發現」,我也是在它的影響範圍中慢慢辨認出,一個訊息而且就是這同一個訊息總是同時包含很多消息。這是生活的基本事實,身為發送者也是接收者的我們無法避免。每個訊息都像是放進很多消息的完整包裹,所以人際溝通才這麼複雜,容易產生障礙,卻又會讓人感到興奮、期待。

為了整理出一個訊息裡包含的各式各樣消息,我區分出四種明顯的心理面向。舉一個日常生活例子:

丈夫(訊息發送者)對正在開車的妻子(訊息接收者)說:「嘿,前面是綠燈!」這項訊息裡面包含了什麼?訊息發送者(有意或無意地)在訊息中夾放了什麼?訊息接收者可以從中拆解出什麼?

1. 事實內容(我要告知的事)

首先,訊息裡面包含了一項事實。我們在例子中可以知道,這指的是紅綠燈狀態——正好是綠燈。常常在「涉及事實」時,訊息這個面向就顯得特別重要,或至少應該很重要。

2. 自我宣稱(我要表明的事)

每個訊息中包含的資訊不僅只是傳達的事實內容,也包含了訊息發送者本人的資訊。從例子中可以拆解出,訊息發送者顯然會說話,能夠分辨顏色,重要的是他清醒著,腦袋也很清醒,此外也許在趕時間等等。總之,每個訊息都包含一部分屬於訊息發送者的自我宣稱。

3. 關係(我怎麼看待你,我們如何對待彼此)

從訊息中可以進一步得出,發送者對接收者抱有什麽看法,他看待對方的方法會表現在他選擇的措辭、語調和其他非語言的伴隨訊號裡。接收者會對訊息這個層面特別敏感,因為他從中感覺到自己被以特定方式看待(或被糟蹋)。在前面的例子中,透過這位先生的提醒,我們看出他不太信任他太太,少了他幫忙,他太太就不能把車子開得盡善盡美。

他太太可能對這種「管束」產生了防衛心,因此毫不客氣地回答:「是你開車還是我開車?」這裡要注意:在這件事情中,她並不排拒事實內容(她是贊同的!)。她抗議的乃是針對接收到的關係消息。

仔細來講,訊息的關係面向集合了兩種形式的消息,第一種是發送者如何對待接收者,如何看他?例子中這位先生覺得他太太需要幫忙。第二種消息形式則是關於發送者如何看待他與接收者之間的關係(我們是這樣對待彼此的)。當某人問另一個人:「說吧,你的婚姻生活怎樣?」這個詢問事實的問題也隱含著關係的消息:「我們的關係可以詢問這種(親密)的問題。」當然也可能會出現接收者並不贊同這種關係定義,覺得問題不恰當而且受到侵犯。於是對話雙方使盡全力對關係定義展開拉鋸戰,這種情況並不算少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