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件T恤上印著「Agree to Agree」的字樣,意思沒懂,於上網查詢。「YAHOO奇摩知識+」是這麼解釋的:在談判中,兩造意見分歧,僵持不下的情況下,經常會看到類似的說法Let's agree to agree.......意思是「讓我們有願意達成協議的共識」.....如果連這個意願也沒有,那就什麼都不用談了。
這份說明很貼心地提到另外一個用語「Let’s agree to disagree」,也就是「讓我們同意,雙方保留各自的意見」,將爭議點擱置不談的意思。文末,說明者還以兩岸關係作為實例—— 雙方對國名、國家定位暫時是 agree to disagree,在各自表達的情況下來往。 但雙方還沒有 agree to agree,所以還沒有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坐上談判桌來尋求最後的協議。
讓我們就2019年後,國共兩黨對「九二共識」的詮釋作為例子吧,「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識」就是 agree to disagree。「共謀統一的九二共識」就是「agree to agree」。
韓市長,當你的黨中央再三強調 agree to disagree (一中各表)的時候,兩岸的交往是不穩固的,互信基礎不足的,談不上真正共識的,因為它沒有一個共同前進的終點。因此,講久了,講多了,自然就會讓對岸疑慮愈來愈大,最後乾脆拋出 agree to agree(共謀統一)的詮釋,把雙方理應訂下的終點凸顯出來。
雖有分歧,但你總該同意,我們還是有達成協議的共識吧?
然而,國民黨還是回應對岸 agree to disagree(一中各表),突出「分歧」,拒絕「共識」。而且還講得理直氣壯,甚至有黨內新生代不惜為蔡英文的「四個必須」點讚,以強化Disagree。又有黨內智庫不惜搬出美國前AIT主席卜睿哲扭曲「習四點」的「反中」言論,加碼強化Disagree。
國民黨智庫針對「習四點」的態度與應對策略,就是依循美國人卜睿哲的定調:「習四點沒有新內容」。你的黨智庫顯然認為,唯有忽略「習四點」表達的agree to agree(共謀統一),當作沒看見,才能站穩國民黨的agree to disagree (一中各表)立場,也才符合美國利益。連我這種尋常百姓都看得出來的算盤,你的黨智庫有何「智慧」可言?
這個智庫代表人名叫林郁方,你也很熟,親美拒統不遺餘力的那位前「立委」。
「習四點」表達的agree to agree(共謀統一)是可以忽略的嗎?你可以問問看常常將農產品外銷至大陸的南投林明溱縣長,最近對岸是否對他友善地提醒「別說一中各表比較好」。也可以問問金門縣長楊鎮浯,為何他在「便當會」後,也吞吞吐吐的說「兩岸交流要有模糊空間」,是否與金門有長期交流的對岸人士,也善意提醒了這位新科縣長,別這麼清晰地表達
agree to disagree (一中各表),大家才好共事?說不定,你也已從對岸得到類似的訊息了。
這都是民眾期盼能發生的事,我都想把戶籍遷到金門了,你應該也希望為高雄市畫出這樣具體而正向的藍圖。對人民有利的事,被agree to disagree (一中各表)擋住,值得嗎?划算嗎?應該嗎?讓那些想活在「歷史事實」裡的人,就活在歷史裡好了,我們需要有膽識,有新意,做實事的政治家,帶大家向前走。台灣已經多久沒出現為民謀福的政治家了?
說到底,「政治0分,經濟100分」要怎麼做?最好的狀態就是兩岸都不提「九二共識」了,因為兩岸互信已經內化到彼此的社會裡,自然不必再提,大家都在經濟上努力提升,文化上相互激盪,兩岸自然而然地匯流在一起。而建立互信,就需要agree to agree,有分歧很正常,但雙方都要有心解決歧異,並朝向共同的目標邁進。
你還記得台灣最後一個大型經濟計畫是什麼嗎?是1993年大前研一提出,時任「經濟部長」蕭萬長採納的「亞太營運中心」。當時的規劃,就是以高雄市為中心,作為涵蓋大陸沿海與東亞的樞紐,結果被李登輝與陳水扁先後agree to disagree了,以致高雄港從世界前三大港,淪落到13名。現在,由你來承擔這個歷史惡業。
時任高雄市長的吳敦義,曾以高雄亞太營運中心為競選政見。(資料照,簡必丞攝)
那個時候,以高雄亞太營運中心為競選政見成為高雄市長的,正是吳敦義。當時他發出豪語 ——「導引國際區域經濟整合之趨勢,掌握兩岸直航的有利先機,建立以高雄為主體連結中國大陸、亞洲和全世界之發展中心等」。後來因為李登輝的agree to disagree,吳敦義沒有實現這個宏觀經濟計畫,現在,吳敦義作為黨主席,卻也在兩岸問題上堅持agree to disagree。那麼,韓國瑜市長,你要做1990年代留下殘念的市長吳敦義嗎?
所以韓市長,請走到agree to agree(共謀統一)的軌道上支持兩岸政治協商,它不但合情,合理,合憲,也能讓兩岸重新建立互信基礎,如此也才有可能實現「政治0分,經濟100分」的願望。眼光放遠,多做一些即便政黨輪替,也改變不了的正向政策與建設,你看「三通」政策,現在誰敢改?類似的政績,才是值得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