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政璋觀點:台灣量販超市通路的發展歷程

台灣量販店吸收各國量販店的經驗和養分。(圖為好市多賣場內景/維基百科)

為什麼台灣的量販超市都是外國人經營?或許很多人不了解,但實際上卻是如此,國外的現代化超市發展較早,大都位在都市區域和住宅集中區域,以及市場消費型態所致,形成大型超市的量販通路讓消費者從多處購物改變成單處購物和一站滿足的消費購物,而從原本的路邊傳統市場升級到乾淨明亮的銷售場域,原本大型通路的形成與產生是號稱要吸引更多消費者前去消費地方,所以常會有多檔次的促銷與活動,甚或是破盤價等各項低價促銷與行銷活動之下,造成價格競爭優勢,吸引顧客前去消費。

早期的台灣,自量販引進時,更有業者號稱要消滅傳統市場,但從第一家量販的開設至今,已有近26年,反是許多的量販店被消滅,而傳統市場卻更加多元、多樣與穩固,進而成為主婦們常去採買與消費的地方,其中更也進化衍生出黃昏市場及早安市場,在這現代量販與傳統市場激戰之下,倒是造成些許的大型量販超市因水土不服、業績不佳、拓展不易、人才不足、店數不夠等未成有效經濟規模,因而退出台灣市場。在這傳統市場與現代量販的激戰之下,更顯得傳統市場的特殊性與差異性,此時的高低立見,更見另類的台灣奇蹟與台灣現象,卻也印證了台灣本土的旺盛活力與市場特性。

對於量販超市通路的發展,大致可以分成三個時期,1985-1995年的引入爆發期、1995-2005年的高度成長期、2005-2015年的轉型發展期,在這三個階段之中,各有許多代表的量販通路,當然也是台灣量販超市的發展歷程,更是國際量販向外擴張的時代軌跡。台灣,就是如此的關鍵與重要,在引入爆發期,國際上知名的量販業者幾乎全數分別到台灣插上旗幟設立門店,做為進軍亞洲市場與大中華經濟圈的第一市場。所以,荷蘭、法國、英國、美國、日本、香港等各國的通路業者均到台灣開設量販店,再加上台灣本身業者的進場競爭,迎來了高度發展的量販超市,讓台灣頓時成為百家爭鳴之地,各國量販百花齊放的市場,而最終受益的還是消費者,可以在寶島台灣體驗了世界上各大類別的量販門店。

將近30年的台灣量販發展經驗,可說是近代世界上量販體系的最大競爭,而我把這樣的發展歷程分成「百家爭鳴、合併整合、創新差異」等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百家爭鳴、土洋大戰

萬客隆(Marko):

1989年於桃園工業區開設萬客隆量販批發超市,由於是自國外引進的大型量販超市,不同於當的台灣市場,開幕當時造成了大塞車與萬人空巷現象,之後亦在內湖、五股、烏日、嘉義等地陸續開設14家分店,但於2003年在台灣經營近14年後無預警的退出台灣。而其為荷蘭商所主導,是台灣首次引入國外量販的代表,以自助批發與一次購足的經營模式,吸引許多當時的中小業者、餐廳業者、公司行號等,前去購買。但也因大包裝的特性,有別於一般民眾的購買習性,更因工業區用地問題與法規難解問題,最後退出台灣市場。多年之後,再重新登陸,於中國大陸開設量販店。

萬客隆是第一家進台灣的量販店,但在2003年退出台灣市場。(圖為曼谷萬客隆/新華網)
萬客隆是第一家進台灣的量販店,但在2003年退出台灣市場。(圖為曼谷萬客隆/新華網)

家樂福(Carrefour): (相關報導: 呂政璋觀點:WOW!綠色黃金之植物工廠 更多文章

由法商家樂福與統一合資成立,籌備三年左右,在1989年於高雄大順開設首家法式風格的現代量販店,因主打生鮮商品,特別號稱比傳統市場更新鮮,以及多樣化商品,和多數的法國人進場開店與服務,造成熱潮並為當時的經濟注入新模式,而成功的創造來客人數,因此陸續開設分店,在2015年更達到76家分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