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院陷萊牛風波 前藍委有感而發憂:牛肉麵恐變外國美食、媽祖變外國人

行政院近日引發的「牛肉麵之亂」,國民黨前立委陳學聖在臉書對此事有感而發。(資料照,蔡親傑攝)

行政院發言人丁怡銘因稱店家使用「萊牛」,遭到業者以檢驗報告打臉,引發「牛肉麵之亂」,後雖由行政院長蘇貞昌陪同赴店家吃麵道歉,最終仍請辭下台;而當時為聲援受波及的店家,政壇還一度掀起吃牛肉麵的風潮。國民黨前立委陳學聖則說,若持續「去中化」,牛肉麵屆時恐都變成外國美食了。

為平息失言風波,在「萊牛說」事件發酵後,丁怡銘先是赴台北市牛麵節冠軍店家訂購百份麵食表示歉意,隨後更和蘇貞昌一同赴店家用餐,向業者致歉,未料事件仍未平息,丁於15日以生涯規劃為由閃電請辭。

「牛肉麵會不會變成『外國』美食?」陳學聖近日在臉書對「政院萊牛事件」指出,牛肉麵現今相當普及,早已是台灣人文化的一部分,但仍有許多老一輩的人是不吃牛的;且在日本時代,當時是米食為主,不得已才會吃麵。因此,牛肉麵並非台灣的料理,而是1949年外省人帶來的。 (相關報導: 丁怡銘請辭「馬上有新工作」?陳玉珍遭反嗆:不然要餓死? 更多文章

陳學聖進一步說,若繼續「去中化」,搞不好有天維基百科寫到牛肉麵時,會加註這是來自中國,變成「外國」美食;就如同新課綱中將歷史省略很多,以後恐怕談到關公、媽祖都很陌生,都是「外國人」了!文末,他還強調,「不要說這不可能,繼續如此,這真的某天會發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