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上帝?我們能見面,是因為領導的恩德:《南北韓》 選摘(5)

來自韓國的長者帶著舊時的照片期待著跟68年不見的家人再次團聚。(圖/德國之聲)

一九八四年夏天南韓下起大雨。集中豪雨一直下到七月中旬,死傷人數達到七十多人;八月底時再度下雨,這次又有約三百三十九人傷亡。北韓在九月八日透過電視提議,表示將援助米五萬石(約七千八百噸)、布料五十萬公尺、水泥十萬噸,以及其他醫藥品。自一九五○年起只要有類似的情況,北韓就會提議要給予人道援助。

自從北韓的南日外相在一九五四年日內瓦會議中提議南北經濟合作後,北韓就持續週期性提出像是電力送電意願(一九五五)、水災難民援助(一九五六)、救災米無償提供(一九五七)、風水災災民救援物品提供(一九五九)等提案,到一九六○年也是如此。每當北韓提案時,南韓便以不回應「政治宣傳」為由而拒絕。不過一九八四年的全斗煥政府卻不同,對於北韓老套且習慣性的援助提案,全斗煥政府很快就接受了。

全斗煥政府接受北韓的人道援助是異乎尋常的舉動。當時距一九八三年北韓在緬甸翁山將軍墓地策動以全斗煥總統為攻擊目標的恐怖事件,才剛過一年。雖然全斗煥總統因為稍晚到達而逃過一劫,但是有外務長官李範錫及多數部長級官員等人遇害。此外,當時北韓的狀況也沒有餘力可以援助南韓,那段時期北韓還需要從泰國進口稻米,一九八三年的南韓稻米生產量(五百四十萬噸)較北韓(二百一十二萬噸)多二點五倍,南韓的水泥生產量也足足多了北韓二點七倍。

既獨裁又貪腐的南韓前總統全斗煥(AP)
全斗煥政府破天荒的接受北韓的人道援助。(資料照,AP)

最早的人道援助與離散家族重聚

全斗煥政府之所以決定接受北韓水災物資援助的提議,理由是為了改善南北關係。正在宣傳一九八六年亞運和一九八八年奧運的全斗煥政府,必須要維持韓半島的情勢穩定。一九八○年莫斯科奧運在世界新冷戰的氛圍下,遭到美國等西方國家的抵制;反過來一九八四年在美國舉行的洛杉磯奧運,同樣也受到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的抵制,競賽等於只舉行半場。一九八八年漢城奧運(編按:南韓在二○○五年才將漢城正式更名為首爾)若要圓滿成功,勢必要讓蘇聯和中國等社會主義國家參加,南北關係也必須解套,所以南韓就抓住北韓的人道援助提議做為解套的機會。

一九八四年北韓提供的水災物資,是韓戰以後第一次的人道援助事例。那一年南北韓紅十字會會談討論到北韓的水災救援物資交付,北韓主張要用汽車和輪船直接運送物資,還要拜訪受災地區,安慰災民;南韓則依照世界紅十字總會災難救護原則,反駁說應該由接受物資的一方決定物資交付地點。最後米、布、醫療用品在板門店交付,水泥則從仁川港和北坪港(今東海港)進來。當時在國會或報紙媒體都提到,拒絕北韓接近災區的理由是因為「北韓想以人道主義進行政治宣傳」。 (相關報導: 兩韓開放離散家庭再聚首,長者感嘆再不見面就沒機會 更多文章

北韓首先要求「透明分配」,表示想確認救援物資是否有確實轉達,但是被南韓視為政治性理由而予以拒絕。在報導北韓救援物資交付過程的新聞旁邊,還可以看到「愈是提供人道主義物資,愈要對共產黨有自覺」的反共標語。援助米依照受災農戶的損失程度分別發放三十三公斤到六十六公斤不等,收到北韓米的人當然各有不同的反應。有人說「心裡總覺得不安」,而決定退還;有人覺得米不好而拿去做成年糕;當然還有不少離開故鄉的民眾,要了一把北方的米回去祭祀。大韓紅十字會這邊也沒有忘記給朝鮮紅十字會的相關人士回禮。重約二十二公斤的一千六百個大包包裡裝了卡式收錄音機、電子手錶、西裝料、內衣、襪子等禮物準備致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