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決的時代─1960年代有限戰爭與普韋布洛號事件:《南北韓》選摘(4)

普韋布洛號通用環境研究艦(USS Pueblo AGER-2)。(wikipedia/public domain)

一九六八年一月二十三日北韓魚雷艇(搭載魚雷的小型軍艦)朝元山港外海的美國情報船普韋布洛號(Pueblo)靠近,兩架北韓戰鬥機也在上空盤旋。普韋布洛號原本是載運糧食及補給品到南太平洋島嶼的貨輪,二次大戰後改造成情報船。船上有近半的船員是不曾出過海的新手,這也是剛晉升為船長的布克(Lloyd M. Bucher)第一次出航。一月五日從東京附近的橫須賀海軍基地出發時,布克船長曾經接獲指示說:「不管是什麼突發狀況,都絕不能使用武器。」這是高層基於韓半島的高風險情勢所做的指示,以避免提供任何引發戰端的藉口。

普韋布洛號沒有自我防禦的能力,也沒有足夠的設備可以銷毀通信竊聽到的機密文件,於是就在未能得到空中或鄰近軍艦保護的情況下,被拖到元山港。當時是韓國時間一月二十三日下午兩點十分左右,由金新朝等人「武裝游擊隊」發動的青瓦台襲擊事件(譯註:一九六八年一月二十一日發生三十一名北韓特種部隊人員越過軍事分界線,企圖入侵青瓦台行刺總統的事件。)才剛發生兩天。扣押美國軍艦有違常理。以非戰爭的和平時期來看,這是一八○七年美國切薩皮克號(Chesapeake)向英國投降後,一百六十一年以來首見;若以戰爭時期來看,則是自南北戰爭期間──一八六三年一月梅寧萊特(Manning Light)號遭北方聯邦軍隊逮捕後,一百零五年來年以來的首樁事件。

普韋布洛號,1967年時攝於美國加州聖地牙哥外海。(取自維基百科)
普韋布洛號,1967年時攝於美國加州聖地牙哥外海。(取自維基百科)

一九六八年是全球劇變的一年。一月三十日在越南由越南民族解放戰線與北越軍隊發動的「春節攻勢」,是越戰的轉捩點。美國動員了壓倒性的火力,對春節攻勢進行反擊。美軍在韓戰中雖然沒有戰敗,但卻開始在戰爭中顯露出可能敗戰的跡象。反越戰的巨大浪潮淹沒了美國和歐洲,社會主義陣營也開始經歷陣痛,蘇聯在那一年動用坦克,鎮壓被視為「布拉格之春」象徵的東歐民主化。批判「現實社會主義墮落」的聲浪高漲,歐洲的「新左派」開始登場。

韓半島的一九六八年,是自韓戰以來最接近戰爭的一年。從一九六六年起軍事分界線(MDL)發生多次的軍事衝突,還有像一二一事件(譯註:即前述『青瓦台襲擊事件』)之類的典型北韓游擊戰持續發生,在這種所謂「有限戰爭」的情勢下,又發生了普韋布洛號事件。美國詹森總統當時已在評估軍事對應方案,南韓的朴正熙總統也主張展開立即性的軍事報復,同樣地北韓也在進行戰爭的準備。不過第二次韓戰並沒有發生。到底是如何克制,才得以避免往「有限戰爭」、「全面戰爭」發展呢?

韓國對美國:調解衝突的外交

在南北韓關係惡化的情況下,只要朝美一進行對話,韓美兩國通常就會為對北政策而產生衝突。美國希望以外交途徑解決普韋布洛號事件,但是韓國卻主張軍事報復。韓美兩國的戰略優先順位不同,對北政策的差異也因應而生。詹森政府要求韓國自制,並決定以軍事援助安撫韓國、調解衝突。 (相關報導: 金正恩虛晃一招?北韓辦事員25日重回開城兩韓辦公室 南韓:歡迎回來! 更多文章

在對北政策上的韓美衝突

雖然詹森總統決定朝外交途徑解決,但是韓國的立場並不一致。普韋布洛號事件正好發生在一二一事件兩天之後,朴正熙政府情緒正激昂,強烈主張即刻反擊。一月二十四日駐韓美國大使波特與朴正熙總統會面時,更加凸顯韓美之間的立場差異。波特接獲國務院指示,將美方的立場轉達給朴正熙總統。美國政府就自己立場強調:「反對韓國軍方針對一二一事件做任何回擊,美國計劃透過聯合國軍司令部及軍事停戰委員會來解決普韋布洛號問題,同時藉由蘇聯協助要求北韓歸還船隻和船員。」朴正熙主張:「北韓若再挑釁,將立即進行報復。」此外他也要求美國:「普韋布洛號問題若沒有得到解決,就應該削弱北韓的空軍力量,然後沿著東海岸空襲北韓的海軍基地。」波特對此的回應是必須慎重,當務之急應該是思考,而非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