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旭東專文:永遠38歲的遠東人

前遠東及關常董張才雄(見圖)(時報出版提供)

我跟張常董才雄先生相識相知已有半世紀之久,他是先父遠東集團創辦人徐有庠先生,1963年親自面試錄用的青年才俊,品德、能力和見識三者兼備。很高興看到這位備受尊敬的遠東人,花了很多心血,將他與亞泥攜手打拼,接近60載的過往點滴付諸文字,出版《與泥結緣一甲子──水泥工藝領航者 亞泥張才雄回憶錄》,並邀請本人撰寫序文。基於深厚的故舊情誼,又同是熱愛工作的老同事,我當然義不容辭、欣然承應。

張常董40歲進入亞泥新竹廠服務,從基層工程師一路做到廠長,他參與花蓮廠成立興建,帶領亞泥第一次重要的躍升。當時台灣的水泥工廠生產常造成環境汙染,礦山開採破壞自然生態,創辦人因此特別要求花蓮廠必須要重視環保。張常董考察了國外先進技術,解決製程中的汙染問題,此外,在新城山礦場採用低汙染的開採方式,同時進行植栽復育工作。他完成了創辦人交付的重責大任,讓水泥廠變得像公園,讓工業發展與環境保護得以並行不悖,也讓亞泥成為引領水泥行業綠色轉型的先驅。

經濟部發給亞泥花蓮新城山礦場20年的採礦權利,引發關注,環團也準備提出訴願、與「依法行政」的經濟部一拼高下。(資料照,蘇仲泓攝、Joe Lo@flicker、取自亞泥網站/影像合成:風傳媒)
經濟部發給亞泥花蓮新城山礦場20年的採礦權利,引發環團關注,甚至欲提出訴願。(資料照,蘇仲泓攝、Joe Lo@flicker、取自亞泥網站/影像合成:風傳媒)

花蓮廠落成之後,雖然擁有客戶肯定的高品質水泥產品,但卻面臨到陸路運輸瓶頸,為了有效將水泥載運出去,亞泥因此開啟了水路運輸的嶄新模式。我們決定向中船訂購全台第一艘散裝水泥專用船,這是選擇一條較不容易的道路,而張常董運用他的工程專業,毅然投入協助將計畫落實,順利在1980年完成建造「亞泥一號」,使花蓮廠生產的水泥得以順利銷往台灣西部,甚至拓展至海外市場。

張常董讓我覺得最難能可貴的地方,是他永遠保持衝勁與活力,勇於開創新局及接受挑戰。他在卸下亞泥總經理職務後,1993年受創辦人所託考察大陸市場,帶著團隊大江南北探勘適合的礦源。3年後,隨著遠東集團正式回到大陸設立紡纖廠,擁有鋼鐵般意志的張常董,儘管已經年逾七旬,依然充滿鬥志,帶領著子弟兵披荊斬棘,終於把最好的水泥廠,帶回他出生的故鄉——江西。

還記得江西亞東水泥廠盛大地舉辦了一號窯的點火典禮,與會的大陸中央及地方領導們,親眼目睹了最現代化的設備以及最高規格的環保示範,為亞泥中國豎立了良好的企業形象。當武漢致力於發展經濟時,提供長江邊上一塊基地希望我們前往投資,當時張常董一通電話告知此事,我請他隔日就把此案定下來,一方面是看好當地發展條件,一方面也是對於張常董的充分信任。事實也證明,常董規劃沿長江布局的策略相當成功,奠定亞泥中國發展的重要基礎。

20211123-張才雄(圖中)拜訪中國長江航運集團(長航官網).png
張才雄(圖中)拜訪中國長江航運集團(長航官網)

2008年5月20日,亞泥中國在香港掛牌上市,這是公司非常重要的里程碑。常董偕同多位主管提前趕到香港準備,我則於12日下午2點飛抵香港。不料突然傳來四川汶川發生芮氏規模8.2的大地震,災情慘重。他心急如焚,買不到直達成都的機票,只好第2天先飛抵武漢,第3天才輾轉到達成都。相較於附近其他水泥廠的嚴重損毀,四川亞東僅輕微受損,生產線很快就恢復正常運作。這要歸功於張常董督導建造的水泥廠,工廠結構設計嚴謹,因此才能降低災害的風險。 (相關報導: 水泥業龍頭蓋電池廠為哪樁? 張安平親揭台泥「不得不」的藍圖 更多文章

成功布局中國大陸市場,這是張常董帶領亞泥第二次重要的躍升。自他答應創辦人到內地設廠,順利開出第一條水泥生產線,之後又投入十多年的光陰,帶領團隊繼續把事業做大做強,直到2014年以90高齡卸下副董事長一職。這段期間內,他把最環保先進的設備引進內地,更以循環經濟締造多贏局面,吸引海內外業者前來觀摩學習,帶動各地水泥廠開始注重提昇環境優化,成為綠色環保水泥廠的典範。而透過持續努力擴充加上轉投資的整併產能,亞泥中國現已成為中國前十大水泥集團之一。中國大陸發展最快的黃金十年中,張常董風塵僕僕於各省間奔波,樂於工作從不言累,由於他的這份堅持,才能讓亞泥在大陸市場交出如此亮麗的成績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