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有本錢成為「元宇宙示範島」!專家:台灣國土小,其實是先天優勢

台灣國土小,其實是發展元宇宙的先天優勢。(示意圖/顏麟宇攝)

(謝凱婷專訪唐聖凱/Meta 實境實驗室產品設計師)

元宇宙大概是近幾年來規模最大、最令人興奮的創新。這麼大規模的生態系變革,將會對過去在VR、AR產業深耕的科技產業,造成極大的影響。除了Facebook的Oculus VR、宏達電的VIVE,微軟也有深耕多年的HoloLens。在這個大趨勢的發展中,台灣除了具有硬體的優勢,更可以善用高密度的基礎建設、頻寬與流量品質,將自己定位為「元宇宙示範島」。或許,許多人說台灣的創業市場很小,但是,沒有國界的虛擬市場卻是無限大。前微軟HoloLens and Windows Mixed Reality部門首席設計師,現為Meta實境實驗室(Reality Labs)產品設計師的唐聖凱(Tony),對台灣在元宇宙能夠扮演的角色,下了一個充滿願景與無限期待的註解。

唐聖凱目前從事混合實境中「直覺式互動介面」的研發與設計,同時也於逢甲大學建築專業學院擔任訪問助理教授。他於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Media Lab)、卡內基美隆大學(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設計運算實驗室(Computational Design Lab)以及哈佛大學設計資訊研究中心(Center for Design Informatics)接受設計創新訓練,並且在美國三星研發中心(Samsung Research America)以及台灣華碩設計中心擔任使用者經驗(User Experience, UX)設計工程師。唐聖凱說,過去在大學雖然主攻建築,但是在卡內基美隆大學接觸了人機互動(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HCI)課程後,毅然決然往這個領域發展。曾經服務過華碩、美國三星及位於西雅圖微軟總公司的唐聖凱說,身為設計師,每天的工作內容在這三家公司其實沒有太大的不同,主要的差異在於公司文化。

亞洲與美國企業的文化大不同

微軟偏向於孵化的工作比較多,對員工失敗的承受能力比較高。HoloLens隸屬於微軟雲端部門,雲端的獲利顯著,但Hololens這個幾千人的團隊,從2015年成立至今都尚未獲利,試想,台灣企業對於這種部門的承受度,應該無法這麼高。美國三星則位於微軟與華碩的中間,在美國三星有許多探索類型的專案,但許多總部指示必須獲利的專案,還是會由韓國總部直接管理。從同一個工作在三個公司的要求,可見各國企業文化的主要差異。 (相關報導: 觀點投書:台灣應超前規範「元宇宙」的「法律黑洞」 更多文章

混合實境的概念,學術界其實在1968年就已經提出,50年前,學校的實驗室就已經開始許多相關的研究與想法,譬如唐聖凱1999年在交通大學就讀時,就有許多對於VR頭盔與混合實境的專案。50年後,Oculus與HoloLens因為相關技術與環境逐漸成熟,成為VR與AR產品的代表,並帶出商機。其中頭戴式裝置如何做得輕巧便利讓大眾接受,以及互動介面如何讓使用者能夠直覺地使用,都是目前待解的設計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