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建山專欄:勞動鎖國,正在扼殺臺灣經濟

五一勞工大遊行。(顏麟宇攝)

勞動鎖國,已事實做掉了臺灣社會動能與活力,現在還將更進一步從根本徹底扼殺掉臺灣經濟績效與潛力,的確已成為當前國家安全首要的「孰可忍孰不可忍」關鍵課題。

勞動鎖國更讓臺灣「悶」經濟難以翻轉

超過二十年時間所漸進遞強的「勞動鎖國」渦漩惡水,已經明顯肇致臺灣經濟活力的流失及對外競爭力落差加大,惡化了對外經濟部門的頹退挫敗,使臺灣「悶」經濟問題持續延燒劣化益發難以翻轉,更弔詭地,是讓整個臺灣社會不得不哀哀忍氣承受「薪資凍漲二十年不變」無盡衝擊。

所謂「勞動鎖國」,指涉一個國家經濟構成的三大市場之首「勞動市場」機制,已經無法跟隨1990年代以來全球化腳步而自由開放,甚且在實務市場運作規範,越來越趨向於極端左傾保守,以至嚴重地與國際脫軌,隔絕了可以與全世界經濟市場公開自由競爭的任何機遇。

從微觀(個體)經濟層次看,任何一個國家經濟實體都是由「人力資本市場(勞動市場)」、「商品市場(貨品製造產銷市場)」及「實體資金市場(金融市場)」三大市場妥備鼎立、互動協作所構成;一旦「勞動鎖國」,國家勞動市場必然趨於隔絕疏離、自閉自鎖,其本身的供需運作失律失序,以致無法與「金融市場」、「商品市場」的供需態勢相依相持、互動協作,作立即必要的關聯調適與變革,則不但會自我弱化了本身機制能力,也會連帶拖垮了金融市場與商品市場的協同運作動能,也滯礙了整個國家金融市場與商品市場的創新變革升級進步動能。

「唯勞動力絕對優先主義」扼殺營商環境條件

另從宏觀經濟層次看,「勞動鎖國」或「臺灣市勞動自我保護主義」所強調的,無非就是馬克思共產主義價值觀主軸:唯勞動力是國家經濟發展首要關鍵要素、勞動力的要素價值,必然絕對超越「土地」、「資本」、「知識科技」、「企業家精神」、「運作組織制度」等其他經濟社會要素價值。

這種「唯勞動力優先」、「唯勞動力經濟貢獻第一」的民粹主張聲勢飆風高漲下,其結果,不但會扼殺了國家社會向上進階升級、向前進步的任何可能性與潛力,也會自動擠壓迫促「既在資本存量」、「高昂企業家(創業)精神」、「科技創新潛能」及「新穎先進經營模式或事業型態機制實力」,都不得不會為之加速外移他遷,另覓比較臺灣經濟社會營商環境條件更佳「蜜與奶的豐饒之地」落地發展成長。

過去二十多年,相輝映於李扁「經濟鎖國」政策發展,「勞動鎖國」共產主義經濟社會癌病,也就伴同漸進加速度擴散成長,變成「臺灣經濟成長新毒瘤」。

20190506-台灣移工聯盟6日至勞動部前召開「勞工意見視而不見,生照計劃越修越爛—要廠住分離、要安全距離」記者會。(顏麟宇攝)
台灣移工聯盟至勞動部前召開「勞工意見視而不見,生照計劃越修越爛—要廠住分離、要安全距離」記者會。(顏麟宇攝)

國際經濟社會也不敢恭維的「自鎖自怯」格局

過去三年間越發昂揚廣溥的「臺灣式自我勞動保護主義」社會民粹狂熱主張,已嚴重影響到政府勞動主政機關對於勞動基本法則之所有建制,紛紛向左傾斜,以至於對勞動市場規制政策措施的執法行事,都「徹底傾向單邊獨惠勞動待遇」,馴至更讓臺灣全面淪陷於令國際經濟社會也不敢稍有恭維的「勞動鎖國」格局。 (相關報導: 政府幫每位勞工退休金增1萬 曾銘宗:蘇貞昌製造假新聞 更多文章

如此遽然的演進發展,不但更惡化了長達25年「缺工率/青年失業率同步超限」的勞動市場供需「錯配失靈」窘境,除了肇致市場本身態勢變得更加固坿難解,也嚴重引申成為益發擴大迫使本土資本資金以及企業家精神必須加大向外移地他遷行動力度,也同時會更惡劣拒斥外人外資來台,持續加碼投資與落地營運;更為糟糕的情況是,因此肇致更多早已在臺灣投資營運多年的外人外資企業廠商,特別是金融服務業,不得不升高撤資離台他去,且其範圍廣度及規模深度,也隨同呈現漸進遞增的浪高波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