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設日本政府從一月到三月徹底實施武漢肺炎的防疫工作,四月起再好好宣傳是「不被武漢肺炎汙染的日本」,應該還趕得上奧運。但政府誤判感染對策將造成更大的損失,日本官方正在推廣的“VISIT JAPAN”,恐成為“NO VISIT JAPAN”。
情況似乎不太對勁,大家都這麼覺得,但是說不上是哪個環節出錯了,又是誰該負起責任,整整一個月籠罩在充滿迷霧的氛圍下。現在導出一個結論就是:「日本的防疫工作失敗了」的事實。
重蹈福島核災應變失能覆轍
扣掉鑽石公主號的感染乘客,日本的確診人數截至二月二十五日為止已逾一六○人,而且範圍從北到南,包括北海道、東京、名古屋、九州、沖繩,幾乎是無一倖免,甚至是無法確認感染途徑的「社區感染」病例也持續增加。
有關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俗稱武漢肺炎)的應對措施,每天不斷更新的消息,不只是外國人,就連日本人也相當驚訝。其中,鑽石公主號的乘客沒有做好隔離措施就送回日本,就是最好的例子。
連日來,日本民眾的腦子裡充滿了問號:「事情怎樣了?」我想用中文的「失控」來形容是再貼切不過了。現任首相安倍晉三成功三度連任自民黨總裁,成為戰後任期最長的首相,本來在東京奧運結束後,到二○二一年九月任期結束為止,打著「做好做滿」的如意算盤,看樣子應該是泡湯了,日本國民也不允許吧!安倍政權的後半段,沒想到是以慘遭滑鐵盧的局面收場。
尤其是日本政府在初期防疫行動就落後一大截。因為防疫成功與否的評價基準在於「有效抑制國內感染者增加的趨勢,讓死亡人數維持零人」,就這一點來說,日本已經在經歷失敗了。然而,恐怕很難以單純的失敗來收尾。
日本的應對方式以軍事來打比方的話,就像是「兵力的逐次投入」。戰況不妙時,就逐漸補充兵力來應戰,不斷重複,只是在挖東牆補西牆而已。這也是日本在第二次大戰苦嘗敗果的原因之一;福島核電廠事故時也看見到同樣的情形。日本人的危機處理能力有問題,平常運作順暢的決策機制,一遇到預料外的情況時就變成小學生。所謂的民族性,難道是不管經歷多少次的失敗,也無法改變的嗎?

過於自豪導致初期反應遲鈍
此外,我認為日本對問題「嚴重性」的認知和台灣有差。照理說,日本是島國,地理形勢有利於防疫工作,在過去也不曾經歷過大規模的傳染病,即便是二○○三年的SARS也沒有出現感染者死亡的病例。日本是高檢疫能力的國家,環境也很乾淨,不容易孳生病源,一開始有這樣的「自豪」也是無可厚非的,所以才導致日本政府的初期行動太過遲鈍,也太晚了。
日本政府在二月十四日成立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症對策專家會議,而中國的武漢肺炎問題在一月中旬就進入緊急狀態了,那麼在這一個月的期間,他們在做什麼呢?
實際上,日本在一月三十日成立對策本部會議,但是組織成員皆為官僚,無法對防疫工作施做出實質上的討論,現場的應對措施也全權交由厚生勞動省。會議召開了十次左右,每次都在幾十分鐘到一小時結束,不過是流於形式罷了。 (相關報導: 日本疫情未爆彈:下船解散的970名鑽石公主號乘客,已有3人確診、還有40多人發燒 | 更多文章 )
這一個月在防疫工作上的掉以輕心,無疑是讓武漢肺炎在日本境內擴散的最大要因,重重摔了一跤。讓人聯想到武漢肺炎一傳出時,正是因為湖北省無法在第一時間掌握實況,導致延遲採取應對措施。日本在這一個月的防疫失敗,說不定在往後的十年,都會為付出慘痛的代價而感到後悔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