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行單車才能好好體會一個國家的精華。
——海明威
自行車是最為便捷的交通工具。去年回到南部定居後,清晨買菜,只要有車子,根本不需要菜籃子。要是突然腹瀉,便能即刻到藥房。這部美利達單車,是親戚贈送的,配備雙煞裝置,騎行各地,輕鬆愉快。
回想過去,一跨上自行車,每每憂喜參半。家居南部小鎮,騎車上學,不管艷陽熠熠或細雨霏霏,短短數分鐘,即抵達校園。鐘聲一響,無心聽課,為了避免呆坐八小時,只好私下看看小說,但大腦容易分神,偶爾轉頭找同學聊天。看來,這是訓練口才跟培養閱讀的初期階段。
提到單車因緣,早年練習過程中,總是摔得遍體鱗傷,藥水藥膏附身是家常便飯,心中卻雀躍萬分。畢竟習得一技,馳騁街頭,穿梭田間,速度相隨,渾身散發原始激情,加上清風徐來,緩緩累積精氣神,經年累月,赫然轉大人。既然成為大人,自然會打破沙鍋問到底,以了解自行車的面世過程。
自行車是父母親上班的交通工具。記憶猶新的是,隔壁是一家醫院,一旦院長外出看診,總是西裝筆挺,頭頂小黑帽,單車上管掛著黑皮包,全身行頭,一派大正風尚,留日習醫之外,也娶了日本太太,這教人聯想到「東洋漫遊者」永井荷風出外掃街的裝扮。老家方圓幾公里,來回費時不多,即使他家人病情告急,也能立馬趕回來。

相比之下,古代中醫,一旦出診,徒步爬山涉水,動輒數日。清代名醫王孟英,宅心仁厚,每每為窮人看診,甚至分文不取,遺憾的是,某日外出行醫,老妻病急攻心,未能即刻救援,活活死在家中。
自行車的百種稱號與風情百種
台語管自行車叫「鐵馬」,一時搞不清緣由,後來才知道歐洲人喜歡比較馬匹跟自行車。早期養馬,成本甚高,要馬厩、草料、麥桿,更要專人打理。尤其,馬糞涉及環保問題,況且馬車事故,外加達達馬蹄,吵雜異常,在歐洲人心房裡,一點也不浪漫,只有貴族和大資產階級,才有財力負擔得起。但自行車問世之後,德國人戲稱鐵馬。
德國誕生一位知名哲學家高達美(Hans-Georg Gadamer)。父親是化學專家,任職於藥廠,父子之間無話不聊,經常告誡這位未來的哲人千萬不要吃西藥,因為傷身。他天天騎自行車,好讓自身氣血宣暢,竟然活到 102 歲。
騎行自行車有助於氣行血行,腦筋清明,難怪台南人叫「孔明車」。綜觀自行車的孕育和研發過程,千變萬化,各種稱呼林林總總,不一而足,如機械馬、玩具木馬、鐵絲驢。假使再附上法文自行車 le vélo,更叫人浮想聯翩,藉此讓我們多多認識鏗鏘悅耳的法文字——
- 兩輪坐車 ( Le célérifère )
- 早期兩輪車 ( le vélocipède )
- 兩輪車 ( le bicycle )
- 大前輪自行車 ( le grand bi )
- 輪車 ( le cycle)
- 新兩輪車( la bicyclette )
- 三輪車 ( le tricycle )
記得當兵期間,進入營區,常常騎行三輪腳踏車。大學聯考三度落榜,但隨機抽到憲兵軍種,正值歲末,嚴冬逼來,寒氣襲人,渾身瑟瑟發抖。一出操,緊張畏寒之餘,向左轉竟然向右轉,動作七零八亂,牛頭不對馬嘴。在長官眼中,新兵將來出部隊,職責是擔任領導中心的鐵衛隊,如此小子五穀不分,四體不勤,真是不可教也,結果打入冷宮,下廚房切菜。 (相關報導: 華爾街日報》生活因疫情而改變!室內腳踏車、智慧烤箱⋯⋯還有哪些電子產品爆紅? | 更多文章 )
一轉成伙食兵,人家6點起床,我必須4點。昔日熟讀武俠小說,少林物語惚惚進入心田,暖意時時湧現。新手要習得武林秘技,首先要挑水、揉饅頭、切菜,樣樣來,然後才有資格蹲馬步、對打,最後通過梅花樁、木人巷的考驗。經過伙房班長大力調教,習得粗淺的料理技法。每天三餐,菜飯熟成,便由我騎著三輪車載到連上供大家享用。日後三餐,能夠自行打理,要歸功於這段妙事,看來這印證圍棋大師吳清源的金句——吃虧就是佔便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