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忠謙專欄:回歸日本48年,依舊無法擺脫「戰後」的沖繩

日本政府為推進美軍普天間機場搬遷至沖繩縣名護市邊野古一事,啟動了向沿岸地區海中投入沙土的作業,引來當地民眾抗議。(美聯社)

今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75周年,5月15日則是沖繩回歸日本48年的日子。「二戰結束」與「回歸日本」之所以會有27年的差距,就是因為1951年簽訂、1952年生效的《舊金山和約》雖然恢復了日本的完全主權,但日本也同意聯合國託管琉球群島等日本西南島嶼,事實上則由美國取得對此區域的行政、立法、司法權,沖繩於是成為美國的禁臠將近半甲子之久。

美國願意放手讓日本恢復主權,卻把散落在日本西南海域的幾百個島嶼抓在手裡,並非琉球有什麼豐饒的物產或資源,而是看準了第一島鏈的戰略價值。在1949至1953年擔任美國國務卿的艾奇遜(Dean Acheson),曾在1950年1月指出美國在西太平洋的防線應該是阿留申群島、日本、琉球、菲律賓,美國名將麥克阿瑟也認為,珍珠港事變的教訓是美國應該放棄二戰前將夏威夷、關島、菲律賓作為西部海岸防線的做法,進而將防禦線推進到亞洲大陸近海才對。

日本平成30年防衛白皮書對解放軍進出第一島鏈相當關注。(平成30年防衛白書)
日本平成30年防衛白皮書對解放軍進出第一島鏈相當關注。(平成30年防衛白書)

從艾奇遜手裡接下國務卿重任的杜勒斯(John Dulles),則進一步提出了在太平洋圍堵共產主義集團的「三個島鏈」戰略,琉球也是緊貼亞洲大陸最前線(第一島鏈)的當然成員。美國與琉球北邊的日本於1951年簽有《美日安保條約》(1960年被新版《美日安保條約》取代),與琉球南邊的台灣則在1954年簽有《中美共同防禦條約》(1979年雙方斷交,1980年該條約隨之終止,美台關係改以《台灣關係法》取代),但終究不如由自己全權管理的琉球方便。

其實美國對琉球、尤其是沖繩群島的統治早在1945年就已經開始。因為沖繩戰役被稱為太平洋戰爭的最後一戰,美軍在此發動太平洋戰場規模最大的兩棲登陸作戰行動,美軍投入了54萬大軍、上千艘軍艦、上萬架軍機,花了3個月時間才完全拿下沖繩本島。美軍在這場惡戰中傷亡十萬之眾(陣亡約1萬4千人),防守方的12萬日軍則有9萬多人捐軀。

沖繩戰役中,其中一個等待被美軍送走的沖繩俘虜正在閱讀宣傳單張。(維基百科)
沖繩戰役中,其中一個等待被美軍送走的沖繩俘虜正在閱讀宣傳單張。(維基百科)

更可怕的是,當時沖繩群島的居民大約僅有59萬人,但沖繩戰役卻造成十數萬平民喪生(根據沖繩平和祈念公園的「和平之礎」紀念碑在2019年的更新數字,沖繩縣出身的死者共14萬9529人)。他們或者死於戰火,甚至死於日軍逼迫的「玉碎自殺」(日軍將戰敗堅決不降的自殺稱為「玉碎」,但這應該僅限於軍人的自我要求,沖繩戰役卻出現日軍逼迫平民陪葬的荒謬慘劇),這也造成了沖繩人心中永恆的傷口。

二戰結束7年後,日本恢復成主權獨立的國家,但當初被逼著一起「玉碎」的沖繩,卻又成了日本的獨立籌碼,成了美軍在遠東的最大軍事基地,一切建設均以軍事需要為依歸。日本理論上對沖繩依然擁有主權,但沖繩卻不能適用日本憲法,在日本國會也沒有任何席次,連與日本本土的通行也必須持有「渡航證明書」,日本本土在管制海外旅行的時期,沖繩也在禁止之列,除非在這裡有親人才能成行。 (相關報導: 黃金周6萬人湧向沖繩……最怕給社會惹麻煩的日本人,為什麼無視安倍政府「自肅令」? 更多文章

沖繩戰役中,美國碉堡山號航空母艦被神風飛機重創。(維基百科)
沖繩戰役中,美國碉堡山號航空母艦被神風飛機重創。(維基百科)

美軍在沖繩的基地建設以及演習、補給用地的需求,基本上是以高壓方式強制徵收民地,這也是為什麼普天間基地會座落於宜野灣、神山、新城、中原的聚落中心,至今仍對沖繩民眾的居住環境帶來極大的威脅與干擾。在《舊金山和約》簽署後,美軍對於主張「本土復歸」運動與團體予以彈壓。1960年代後半的越戰開打,沖繩成為美軍前線基地,大批湧入的美軍為沖繩帶來了工作機會,日益嚴重的軍紀事件與軍機墜毀等事故,也讓沖繩的反美情緒日益高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