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庭瑜:外國也在戰「直男迷因」?點名、嘲諷與溝通策略大辯論

近期「直男迷因」的風潮不僅僅在台灣流行,它也呼應了近年全球性別運動第四波女性主義的潮流。(Unsplash)

嘲諷式幽默激起對立,同時也激起注意力和支持改變的力量,這也許是我們時代各種議題倡議的難題。

近期,台灣關注性別議題的人群之中,「直男迷因」似乎十分熱門。將自己觀察到對女性不正義的現象,做成社群媒體貼文進行倡議,這個風潮不僅僅在台灣流行,它也呼應了近年全球性別運動第四波女性主義的潮流。

這一波性別運動特色是,參與者常是千禧世代以降的年輕女生。而這些倡議,常常在社群媒體上發生(相較於過去常是在政策場域或街頭發生)。此外,這些線上討論的主題,常常環繞在性、身體和親密關係之上(相較過去常討論薪資、家庭工作不平衡或托育等議題)。

在「直男迷因」之外,新世代女性的線上反擊,還有許多不同的溝通方式。每種不同的溝通方式,也在各國女性主義社群內引起許多不同的討論,甚至是爭論。

點名加害者:印度女性主義大論辯

一個最流行的女性線上反擊方式,大概就是「點名加害者」了。

#MeToo運動的許多貼文,就是這類倡議的一個例子。除了#MeToo,也有各種各樣的「女性線上反擊」採取這個方式。

比如在台灣,曾有人將網路平台PTT上發表過他們判斷是厭女言論的帳號,集結起來,公開發表名單。或是許多國家都曾有過公開的名單,讓女生能把約會性騷擾、約會強暴者的真實身分或網路身分集結起來,在線上公開。

性騷擾或性侵害的受害人,常因司法體系的時效性限制、職場權力關係,或各種其他原因,而無法透過司法系統得到正義。這種點名加害者的策略,幫助很多無法或不敢從司法程序得到正義的人,奪回了聲音,也可能預防了許多未來的受害事件。

然而,這種點名策略,在一些國家,也引起了女性主義內部的論辯。

印度就發生過這樣的論辯

在前些年,許多印度的網路使用者,在臉書上用了#LoSha(list of shame)的主題標籤,匿名舉報出一份學術圈的男性性加害者名單。其中有人被舉報到行政程序確認犯行,因而受到正式懲處。因此,許多人認為這是印度女性終於有力量反擊加害者的例子。

然而,很快的,印度有一群女性主義者就發布了一份連署聲明:他們擔心這種線上控訴,讓任何人都能匿名舉報加害人,並且不經行政單位或司法單位的正當審理程序去調查,和給予答辯的機會,相當的不透明和公平,而公平正是女性主義最初所追求的核心價值。

他們建議大家撤回這種線上匿名舉報,將自己的受害經驗投訴到司法或行政的正當程序。這些女性主義者聲明,他們深知司法程序處理性侵和性騷擾案件的時候,有許多問題讓正義無法發揮;他們同時也認為,人們該做的是去努力改善司法程序,而不是轉而使用匿名線上舉報的方式去獲得正義。

走在印度街頭的女性。(Unsplash)
走在印度街頭的女性。(Unsplash)

然而,很快的,這份聲明也遭到以年輕世代為主的印度女性主義者抨擊。他們認為這份聲明沒有權衡得失輕重──每年都有數不清的印度女孩被強暴、謀殺,而警察和司法系統由於存在各種弊端,明顯無法遏止這個現象。 (相關報導: 一個異男女性主義者的婚姻自白 更多文章

據研究估計,15到49歲的印度女生中,至少有2700萬個女生遭受過性暴力,其中只有大概1%的人,能將案件成功帶到警察體系開啟調查。許多年輕世代的印度女性主義者因此認為,建立一個公開的加害者清單,可以示警女孩們不要與可能的危險人物接觸,快速有效地避免性暴力和死亡;且比起被強暴和謀殺,加害者清單上的人,只是名字被暴露出來,兩者相權衡,後者的損失明顯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