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春山觀點:東亞多邊盛會,臺灣被邊緣化

第14屆東亞峰會及第35屆東協峰會在泰國舉行,圖為泰國警察走過活動宣傳看板(AP)

臺灣選戰打的火熱,我們鄰近的東南亞地區和相關大國的政治領袖,則正齊聚一堂,討論涉及區域經濟和安全的重要課題。11月2至4日在泰國曼谷召開的東協系列峰會,包括由東協加六(中國、日本、韓國、澳洲、紐西蘭及印度)組成的高峰會,以及有美、俄兩國參與的「東亞峰會」。由於智利突然取消舉辦「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使得上述的區域雙邊和多邊會議顯得格外突出,而做為地區重要成員的臺灣,也不免因此而增添些許落寞之感。今年「東協峰會」和「東亞峰會」的主要任務,就是推動「區域全面經濟合作夥伴關係協議」(RCEP)的談判進程。如果談判順利在明(2020)年達成協議,這就是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貿易協議,可以建立一個占世界人口一半以上,占全球國內生產總值達30%的世界最大自由貿易區。

2019年11月3日,第35屆東協峰會在泰國暖武里登場(AP)
2019年11月3日,第35屆東協峰會在泰國暖武里登場(AP)

東亞峰會的構想可以追溯到1990年12月GATT烏拉圭回合破裂,經濟全球化的態勢遇到瓶頸。時任馬來西亞總理的馬哈地(Mahathir bin Mohamad)熱衷於他的「亞洲價值觀」,提出建立包括東協和中、日、韓在內的「東亞經濟共同體」(AEC)構想。2015年底,「東協經濟共同體」正式成立,總人口數僅次於中國及印度,成為大於北美自由貿易區及歐盟的全球第三大市場,且GDP(國內生產毛額)達2.5兆美元,為全球第六大經濟體。經濟部國貿局指出,「東協經濟共同體」每年經濟成長率達5%至7%,處於高經濟成長階段,中產階級所得逐漸提高,年輕勞動力超過五成,且年輕族群消費力強。因此,英國《經濟學人》預測,東協2030年可望躍升為全球第四大經濟體,發展潛力可期。世界各國競相搶搭東協成長列車。中共基於周邊安全利益和「一帶一路」的全盤戰略考量,當然不會忽視東南亞地區的重要性。習近平上台後,把「周邊外交」放在與「大國外交」等量齊觀的地位,運用外交、經濟、軍事、宣傳等工具,加強對東協各國的影響力。尤其面對中美戰略競爭態勢的步步升高,北京希望避免美國利用東協來對抗中共的和平崛起。然而,川普卻連續缺席東亞峰會。今年由美國國家安全顧問歐布萊恩(Robert O’Brien)及商務部長羅斯(Wilbur Ross)代為出席,是歷來美方出席層級最低的一次。川普的缺席,讓北京有機會主導東南亞的政策議題。外界指出,川普對參與國際多邊舞台似乎缺乏足夠興趣。他2017年上任後,旋即退出「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如今又缺席曼谷峰會,不免讓人質疑美國的亞太承諾。 (相關報導: 蘇永欽觀點:中華民國臺灣─怎麼解讀憲法的國家定位 更多文章

在歐巴馬政府擔任國防部負責東南亞事務,現為美國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高級顧問的希萊特(Amy Searight)指出,「一個獲得印度太平洋十七國領袖參與的峰會,竟然沒有美國高層領導出席,這將會是該區域的頭條新聞;人們不免會質疑,這個政府對於其自由與開放的印太戰略到底有多認真。這確實讓人懷疑美國做為該地區戰略夥伴的可靠性。」臺灣四面環海,所謂「開放則興,封閉則亡」。談對外開放就不能忽略兩岸關係和臺灣參與區域經濟整合的重要性,且兩者深具相互影響的作用。目前臺灣對中國大陸(含香港)的出口比重雖降至39.4%,較2018年的41.3%減少近2%,但大陸仍是臺灣最大順差來源,因為臺灣對中國大陸貿易的依存度高。中國大陸GDP成長率降1%,臺灣會跟著降0.3%;相較之下,美國GDP降1%,臺灣只跟著降0.06%,大陸經濟對臺灣的影響可見一斑。

新任白宮國家安全顧問歐布萊恩(Robert C. O’Brien)(AP)
美國總統川普繼續缺席今年東亞峰會,由白宮國家安全顧問歐布萊恩(Robert C. O’Brien)代打。(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