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致曉觀點:南鐵東移盲目深開挖的城市大災難

南鐵強拆造成城市大災難。(陳致曉臉書)

南鐵東移至舊河道

5月28日文史工作者張明山公布幾數十年來的德慶溪上游河道研究,並以1915年《臺南市全圖》(圖一)說明,日本人為了閃避東側德慶溪南側支流,將台南市區鐵道建築在該支流西側的丘陵脊脈上,以避洪災。因此,鐵道往西彎曲,成為全島縱貫鐵路的極西點。然而,南鐵東移卻反而要將永久軌道置於該南側支流舊河道!縱使該河道已填平為民宅、巷道。但是,「水不在地上,就在地下」是地質水文的Common Sense。文史工作者近日探勘張宅清代古井「水量豐沛、水質清澈」證明上述德慶溪支流周邊地下水文活躍。因此,南鐵東移的深開挖及連續壁工程將遭此活躍地下水文的嚴重挑戰。近年海安路地下街因地下水文造成台南中西區沒落的城市災難殷鑑不遠。

對此,鐵道局當日回應「技術沒問題」、「不會挖那麼深」!6月2日工程處副處長李懷谷又表示「將在完工後連續壁於各橫交路口位置打除2.5公尺深度,使兩側地下水能相互流通,減少阻斷情形,工程施作連續壁並不會對地下水位造成明顯變化。」由鐵道局的回應可知他們不但對周邊地下水文完全無知,也完全無能處理。

交通部水文報告的無知與錯誤

鐵道局對當地水文的理解是根據的交通部101年《台南市鐵路地下化計畫的明挖覆蓋工程對地下水文及鄰近建物之影響研究》報告。該報告隻字未提德慶溪支流、亦未探勘歷史水道之伏流,嚴重低估鐵道東側地下水文。更甚者,該報告認為「地下水絕大部分來自降雨」、「地下水往東流」,明顯嚴重錯誤!

鐵道局提出的解方完全不符邏輯

既然,鐵道局完全對地下伏流無知,又如何知道地下伏流深度?此外,南鐵地下化連續壁工程將進行20~30公尺的深開挖,遠較張宅古井水面距地4.6公尺要深。「不會挖那麼深」一言只是鐵道局敷衍之辭。此外,既然張宅古井水面距地4.6公尺,證明地下伏流在此深度以下。鐵道局「打除連續壁2.5公尺深度」的做法根本無法使鐵道兩側地下水互相流通!也就是說,目前鐵道局根本完全沒有任何解方!

當地水文複雜多有明證

台南,是個由河海淤積所形成的城市。河道縱橫方便先民建構對外通商的城市。文史工作者吳昭明亦表示南鐵地下化沿線,從南到北的溪流有竹溪、德慶溪、文元溪。林森地下道稍偏東有從南往北流的竹溪流切過,原溪谷盤個大圈,原河道在今府連路,一過府連路地下道有支流匯入。林森路北邊,鐵路月見溪橋有竹溪支流。往北是文元溪,小東路地下道是文元溪故道,東豐路有多條支流穿過鐵路。南鐵東移沿線水文非常複雜!特別是府城城區主要河川德慶溪,緊鄰鐵路有多條支流。其上游河道在鐵道東側成放射狀。德慶溪北側支流之源頭即為今日後火車站遠東百貨(見圖一)。當年良美建設興建該大樓時,抽地下水抽了近一年,不但屢造成周邊道路淹水,且導致工程延宕十年與建商財務危機。 (相關報導: 朱淑娟專欄:南鐵張宅古井冒湧泉,三年前內政部忽視的議題 更多文章

由日據時代知事官邸照片,及周邊到處可見的一層樓高的鵝卵石堤防遺跡可知鐵路東側水利縱橫。黃家固園、蘇萬利庭園水澤亭榭。乾隆年間,此地為台灣糖業發展重鎮,有「蘇萬利糖間」、「吳通記糖間」、「金成玉糖間」、「糖間公議」匯集此地。文史工作者判斷該南側支流即為運糖河道。如今,南鐵東移卻將置寬16.3公尺的地下軌道於衛民街至東門路間400公尺的古河道中。大量地抽取地下水,是否將致周邊地層下陷、民宅倒塌,重蹈海安路悲劇,令人擔憂。更何況整個南鐵地下化的範圍是海安路地下街的十餘倍!